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相继出现,一艘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
两岸青山:指的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它们隔江相对,形成了雄伟的天门山景色。这里描绘了江水两岸连绵起伏的青山,给人一种壮阔、雄伟的视觉感受。
相对出:“相对” 表示两岸的青山是相互对立的状态,突出了它们的位置关系。“出” 字则赋予了青山动态感,仿佛它们是主动地从远处向诗人眼前呈现出来,使原本静止的山峦有了生命和活力,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舟行过程中,随着视角的变化,青山不断映入眼帘的情景。
孤帆:指的是一艘帆船,这里以 “帆” 代指船,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孤” 字则强调了船的孤独、孤单,在广阔的江面上,只有这一艘船在行驶,衬托出一种辽阔、孤寂的氛围,同时也可能暗示了诗人独自旅行的状态。
日边来:表示帆船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驶来。“日边” 给人一种遥远、开阔的感觉,仿佛船是从天边而来,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明亮、壮观的色彩,使读者能够想象到帆船在阳光照耀下,从水天相接处缓缓驶来的画面。
赏析
情感表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在旅途中的喜悦之情。诗人通过描绘青山与孤帆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开阔、宏大的意境,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由衷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在旅途中见到如此美景时的兴奋与愉悦,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艺术手法
对仗工整:“两岸青山” 对 “孤帆一片”,“相对出” 对 “日边来”,对仗十分工整。这种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对仗,将两岸的青山与江面上的孤帆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动静结合:“两岸青山相对出” 是静景动写,青山本是静止的,但诗人用 “相对出” 使其具有了动态感,仿佛青山在迎接诗人的到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则是动态描写,孤帆在江面上行驶,从日边驶来,是实实在在的动景。动静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水的流动、青山的巍峨和帆船的行进。
视角转换:诗人从两岸青山的相对视角,到聚焦于日边驶来的孤帆,视角不断变化,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使读者的视线也随之移动,仿佛在跟随诗人的目光一同欣赏这江上美景,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领略到景色的美妙。
整体意境: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开阔、宏大、壮观的意境。两岸青山对峙,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而孤帆从日边驶来,又为这壮阔的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悠远。诗人将山水与行舟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和动感的画卷,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这种意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旅途的遐想,让人们在欣赏诗句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豁达、豪迈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