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

李璟

李璟(公元 916 – 公元 961 年),初名徐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南唐烈祖李昪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史称南唐中主。

生平经历

少年时期:李璟生于公元 916 年,十岁时就被授官驾部郎中,不久又加诸卫大将军。十四岁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次年又被任命为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留守扬州,展现出了其父亲对他的栽培与信任。

登基之路:升元元年(公元 937 年),其父李昪代吴自立建立南唐,封李璟为吴王,后改封为齐王任诸道兵马大元帅,但未被册立为太子 。李昪最初喜爱次子李景迁,李景迁病死后,宋齐丘转而支持李景遂。不过最终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升元四年(公元 940 年)李璟被册立为皇太子,升元七年(公元 943 年)李昪病逝后,李璟在奉化节度使周宗的拥戴下登上帝位。

在位举措 :

稳定政局:李璟刚继位时,三弟李景遂势力较大,朝中党争不断。他任命冯延巳等人为官,后又借机将宋齐丘、陈觉等贬斥出朝,打击了宋齐丘党人,削弱了李景遂的实力,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对外征战:保大元年至保大九年期间,李璟大规模对外用兵,先后消灭了楚、闽二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如用人不当、军队配合不力等,南唐虽占据了原闽国的大部分国土,但并未得到福州,还失去了泉州和漳州;灭楚之战也因南唐军将横征暴敛,激起楚人反抗,最终一无所获。

后周伐唐:保大十三年,后周世宗柴荣向南唐宣战,李璟派军抵御,但战争初期南唐军队连连战败。李璟多次求和,甚至愿意废除帝号、割地赔款,但谈判多次失败。后周军队继续进攻,南唐军队内部又出现倾轧,大将朱元叛唐投周,导致南唐最终失去了淮南大部分领土,被迫与后周以长江为界,奉后周为宗主国,并改名李景以避后周信祖郭璟讳。

迁都南昌:淮南之败后,李璟诛杀了陈觉以及和他结党的宋齐丘等人。后周显德六年,李璟因害怕金陵难守,召集群臣商议迁都洪州,虽遭群臣反对,但最终在同年十一月下诏营造新国都,命名南都南昌府。北宋建隆二年二月,李璟下诏迁都南昌,任命六子李煜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 。

病逝南昌:迁都南昌不久,李璟又有回迁金陵的打算,但还未实行便于北宋建隆二年六月病逝于南昌,享年四十六岁 。死前希望薄葬,不过李煜后来还是将其遗体带回金陵,经宋太祖赵匡胤同意后,恢复其帝号,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葬于顺陵。

文学成就

诗词风格:李璟的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在晚唐五代词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词常以悲秋、伤春、离别等为主题,抒发了他对人生、爱情、时光等的感慨和思考,如《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一词,通过描绘深秋时节荷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红颜易老的悲哀之情。

代表作:现存词仅四阙,与其子李煜作品收录于《南唐二主词》。其中《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也是其经典之作,词中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一句,以青鸟和丁香为意象,巧妙地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历史影响

政治影响:李璟在位期间,南唐疆土达到最大,但他在政治上缺乏明察和果断,导致党争不断,政治腐败,国力逐渐下降,最终失去了淮南江北之地,使南唐在与后周及后来北宋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加速了南唐的衰落。

文化影响:李璟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的诗词创作对南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南唐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如冯延巳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李璟天性文雅,喜好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其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表志》中记载他谦和明睿,奢俭得中,能搜访贤良,训齐师旅,且政无大小,咸必躬亲,还曾关注民生,放粮赈济,免除田税,兴学重教,贡举选拔人材等。

负面评价:李璟在政治上的作为存在诸多不足,他重用冯延巳、冯延鲁、陈觉等人,导致朝政混乱,政党相互倾轧,政治腐败,是南唐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虽使南唐疆土有所扩大,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国家陷入困境,最终在与后周的战争中失败,被迫割地称臣。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