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1226 年 – 1306 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
生平经历
幼年时期:白朴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白华是金朝的枢密院判官。他幼年时正值金国末年,蒙古军队不断侵袭,金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他 7 岁时,蒙古大军围攻汴京,白朴的父亲随金哀宗出逃,他与母亲则留在汴京。次年,汴京被攻破,母亲失散,白朴幸得元好问收留并悉心教导,为其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少年时期:1236 年,白朴的父亲白华归降元朝,定居真定,元好问将白朴姐弟送归白家。在父亲的要求下,白朴开始学习科场课业,但他因厌恶蒙古族的烧杀掠夺,不愿考取功名,而是加入了九山书会等杂剧社,与杂剧艺人交往密切,为他们谱曲写词。
青年时期:白朴 21 岁时与董氏成婚,但他与父亲在杂剧创作和仕途选择上的矛盾日益加深。1250 年,白朴离开真定外出游历,期间与友人相互唱和,创作了不少诗词作品。
中年时期:1261 年,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之后他游历了汉口、九江等地。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经典杂剧作品。1280 年,白朴定居金陵,期间因妻子离世曾返回真定,之后又回到金陵,并多次拒绝他人的出仕推荐。
晚年时期:白朴一直在江南的杭州、扬州等地游历,与友人诗酒唱和,寄情山水,其踪迹在 1306 年后便无人知晓。
文学成就
杂剧创作:白朴一生创作杂剧 16 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 种,其中《东墙记》是否为白朴原作存在争议 。《梧桐雨》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被誉为 “元曲冠冕” 。《墙头马上》则是一部爱情喜剧,讲述了裴少俊与李千金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塑造了李千金这一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词的创作:白朴的词作约有百余首,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词集《天籁集》是他生前编辑手订,体现了他的词学成就和思想情感,其词风以婉约清逸为主,兼有豪放雄健,如《夺锦标・孤影长嗟》哀而不伤,《水调歌头・苍烟拥乔木》则豪放雄健。
散曲创作:白朴有 40 首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等。其散曲题材广泛,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感时怀伤,也有的写风花雪月,艺术特点可总结为 “放旷其外、沉郁其内”“清丽俊美、曲意隽永”“多用白描、朴实自然”,代表作有《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青杏子・咏雪》《上马娇煞》等。
历史影响
推动元曲发展:白朴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杂剧、散曲创作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新文体,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映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以及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塑造人物形象:白朴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梧桐雨》中的唐明皇、杨贵妃,《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李千金等,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对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评价
文学才华卓越:白朴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充分肯定了他在元曲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作品思想深刻: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对爱情、婚姻、人生、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封建礼教、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风格独特:白朴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杂剧既有悲剧的深沉悲壮,又有喜剧的幽默诙谐;其词则婉约与豪放兼具,意境深远;其散曲清新自然、质朴流畅。这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民族情感复杂:白朴作为金朝遗民,其作品中也流露出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和遗民心态。他对金朝的灭亡深感悲痛和惋惜,对蒙古统治者的掠夺和压迫有所不满,但又生活在元朝统治之下,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时有体现,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