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是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1865 年 3 月 10 日出生,1898 年 9 月 28 日英勇就义。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与教育:同治四年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孄眠胡同,父亲谭继洵是咸丰九年贡士,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十二岁之前随父在北京生活,后拜欧阳中鹄为师,受其影响推崇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光绪二年,其母、二姐、长兄相继染疾去世,他自己也昏死三日,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生死观。此后他开始博览群书,接触技击剑术,并结识了大刀王五等江湖人物。

西北磨砺:光绪三年,谭嗣同随父移居西北,在巩秦阶道官署中读书,后又多次往返甘肃、湖南与北京之间。在此期间,他养成了豪放任侠的性格,曾于隆冬骑马疾驰,行程千里,还在军中与士兵们一同饮酒作乐,夜宿沙漠.
思想转变与漫游:光绪十六年,谭嗣同随父到湖北,得以接触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他深受刺激,思想学术由旧学转向西学。此后,他开始大量购买西学书籍,并于光绪二十二年北上京师,参观了洋务运动中的诸多成果,还拜见了帝师翁同龢 。同年六月,他奉父命前往南京任职,期间与诸多名人交往,并为《时务报》撰稿,参与创建金陵测量学会和上海不缠足会,写成代表作《仁学》。

湖南改革:光绪二十三年,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到湖南,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与《湘报》等新政机构,积极宣传民权思想,试图开启民智,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然而,这些活动也引来了湘省守旧士绅的反对和攻击。

戊戌变法与就义: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应召北上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务。在变法面临危机时,他试图游说袁世凯率军参与 “围园劫后” 计划,未能成功。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谭嗣同拒绝出逃,决心以死来唤醒民众,最终于八月十三日被清廷处死。

文学成就

谭嗣同的代表作是《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追求中外平等、君民平等、男女平等,充满民权理念与反清思想,对晚清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谭嗣同的诗歌作品也颇具特色,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如《狱中题壁》中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豪迈的气概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

历史影响

推动思想启蒙:谭嗣同的思想和著作,如《仁学》,传播了民主、平等的观念,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思想观念,对当时的知识界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激发了更多人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促进维新运动发展:他积极投身于湖南的改革活动和戊戌变法,参与创办了多个新政机构,为维新派培养了一批人才,制造了舆论,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激励革命志士:谭嗣同的牺牲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革命志士,他为了理想和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壮举,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鼓舞着人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谭嗣同被广泛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英勇的改革先驱。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积极倡导和推动变法维新,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不惜舍生忘死。他的思想和精神代表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晚清奇男子”。

负面评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有一些人对谭嗣同的行为和思想持有不同看法。一些守旧派人士认为他的变法主张过于激进,违背了祖宗之法和传统礼教,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此外,由于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也有人认为谭嗣同等人的行动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成熟的策略 。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并不能掩盖谭嗣同的历史功绩和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