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生于 759 年,卒于 818 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迁徙至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宰相。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权德舆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时已有文章数百篇,开始小有名气。建中元年(780 年),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

初入仕途:贞元二年(786 年),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江西观察使李兼的判官。贞元八年(792 年),入朝为太常博士,后迁左补阙。期间,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灾,他建议德宗派遣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减轻灾区人民赋税的主张 。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权德舆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疏反对裴延龄任职。

稳步升迁:贞元十年(794 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后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均掌诰命。贞元十八年(802 年),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迁太常卿。在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曾三次典士举,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

担任宰相:永贞元年(805 年)七月,改户部侍郎。唐宪宗元和初年,历任兵部、吏部侍郎等职。元和五年(810 年),自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与朝政。但在任相期间,因李吉甫和李绛常为政事争论,他不表态,受到朝臣指责和宪宗不满。元和八年(813 年)正月,被罢去宰相职务,任礼部尚书,后又任东都留守、太常卿、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及去世:元和十一年(816 年),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求还,元和十三年(818 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入朝途中于汉中洋县纸坊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左仆射,谥号 “文”。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什。如《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用朴素的语言把亲友久别重逢后的再次离别,写得自然而意境深远。

散文创作:权德舆的散文成就也颇高,其撰写的散文主要流传在碑志、序言方面,数量多达 83 篇。 他主张革正文体,为文 “尚气尚理”, 强调 “体物导志”“有补于时”,反对 “词或侈靡,理或底伏” 的衰薄文风,其文章具有儒雅的风度、恢宏的气派。

文学地位: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在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

历史影响

文学方面:权德舆上继独孤及,下启韩愈、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作品也为研究中唐时期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文化方面:权德舆主张儒释道三教融合发展,这一观点与当时韩愈一派排斥佛道、独尊儒术的主张共存,共同推动了中唐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政治方面:作为朝廷重臣,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实践,他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关注人民的疾苦,严惩贪官污吏,其政治理念和行为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评价

同时代人评价 :

柳宗元:“补阙权君,著名逾纪,行为人高,言为人信,力学掞文,朋侪称雄。”

王仲舒:“灵天受全气,早挺文学。用道以直,闲邪存诚,心常坦夷而不离法度,操本坚峻而尽归忠厚。”

韩愈:“是生相君,为朝德首。行世祖之,文世师之。”

后世评价 :

刘昫《旧唐书》:“德舆孝悌力学,髫龀有闻,疏延龄恣行巧佞,论皋谟不书明刑,三十年羽仪朝行,实皋之余庆所钟。”“权之藻思,文质彬彬。”

宋祁《新唐书》:“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严羽《沧浪诗话》:“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