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白的《长相思三首·其二》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朵仿佛笼罩在轻烟之中;月亮渐渐升起,皎洁的月光如同白绢,而我因忧愁难以入眠。
注释
日色欲尽:太阳的光线即将消失,指天色将晚,夕阳西下之时。
花含烟:花朵像是被烟雾缭绕,形容暮色中花朵朦胧的状态,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月明欲素:月亮明亮,月光好像要变成洁白的绢帛一般。“素” 指白色的绢,这里用来形容月光的皎洁、纯净。
愁不眠:因为忧愁而无法入睡,直接点明人物的心境和状态,突出了愁绪之深。
赏析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 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将思妇的忧愁之情融入到这些景色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 “花含烟” 不仅写出了花朵在暮色中的朦胧美,更暗示了思妇内心的迷茫和惆怅;“月明欲素” 以明月的皎洁衬托出思妇的孤独和寂寞,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在此却更显其形单影只。
情感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在黄昏至夜晚时间段里,因思念远方情郎而忧愁难眠的女子形象。日色渐尽,夜幕降临,本就是容易引发人思绪的时刻,而女子在这样的氛围中,看着花、望着月,心中的思念和忧愁愈发浓烈,难以抑制,只能在月下独自忧愁,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远方情郎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牵挂。
诗歌结构:作为开篇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为后文描写女子弹琴寄意、借曲传情等内容做了铺垫。它先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愁绪的情境之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为理解后文女子的行为和情感发展提供了背景和依据,使全诗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和流畅。
诗歌风格: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在诗句中,李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将现实中的景物与女子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既具有现实感又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境界。同时,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 “欲尽”“含烟”“欲素” 等词语,精准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状态和变化,又以 “愁不眠” 直接抒发情感,使诗歌既有含蓄之美,又有直抒胸臆的畅快,展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