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

郑畋

郑畋(825 年 – 887 年),字台文,荥阳人,是唐朝的宰相兼诗人,出身于著名的荥阳郑氏家族,其父为桂管观察使郑亚。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郑畋于会昌二年(842 年)进士及第,入仕为宣武军节度推官,加秘书省校书郎。会昌六年(846 年),考中书判拔萃科,授渭南县尉、直史馆事。当时其父郑亚因李德裕一党失势而被贬,郑畋遂南下随父。此后近十年间,因牛党官员当政,郑畋未再得官职。

历职内外:咸通元年(860 年),令狐绹罢相,郑畋被召入朝任虞部员外郎,但遭尚书右丞郑薰反对,又回河东。咸通五年(864 年)再次入朝,先后任刑部员外郎、万年县令等职。咸通九年(868 年),得宰相刘瞻举荐,任户部郎中、翰林学士等职,后因在起草刘瞻罢相诏书中声援刘瞻,被贬为梧州刺史。咸通十四年(873 年),唐僖宗即位,郑畋被召回朝。

担任宰相:乾符元年(874 年),郑畋任兵部侍郎,与卢携一同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乾符六年(879 年),因与卢携在黄巢起义一事上意见不合,二人被唐僖宗免去宰相之职,贬为太子宾客。

讨伐黄巢: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逼近长安,郑畋被召回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长安失陷后,郑畋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并与诸将歃血为盟,修缮城池,训练士卒。他斩杀黄巢使者,派儿子入朝觐见皇帝,获授京西诸道行营都统。后因部将李昌言作乱,郑畋被逐离凤翔。中和二年(882 年),郑畋至成都,再次任宰相。中和三年(883 年),被排挤出朝,改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光启三年(887 年),在陇州病逝,赠太尉、太傅,谥号 “文昭”。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郑畋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使诗歌富有意境和感染力,如《中秋月直禁苑》中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代表作品:《马嵬坡》一诗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表达了对唐玄宗的讽刺,又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

历史影响

政治影响:郑畋在唐朝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黄巢起义期间,他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和军事将领,积极组织力量抵抗黄巢军队,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对稳定唐朝的统治秩序、延缓唐朝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行为和决策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影响:郑畋的诗歌创作在唐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其七言绝句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例,对唐代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郑畋被认为是一位忠诚、正直且有才华的官员和诗人。他在面对黄巢起义的危机时,表现出了坚定的忠诚和不屈的气节,积极组织抵抗,力挽狂澜,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如《旧唐书》评价他 “文学优深,器量弘恕,美风仪,神彩如玉,尤能赋诗”,对他的文学才华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赞扬。

负面评价: 然而,也有人认为郑畋在政治斗争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牛李党争期间,他因与刘瞻关系密切而受到牵连被贬,这被一些人视为其在政治上不够圆滑和明智的表现。但总体而言,这些负面评价并不能掩盖他在唐朝末年的重要贡献和其在历史上的积极形象。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