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是唐朝诗人,邢州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是盛唐诗风代表人物之一,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收入《国秀集》《河岳英灵集》等重要的唐诗选本中。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科举:常建早年勤奋好学,期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开元十五年(727 年),常建进士及第,与王昌龄同榜高中.
初入仕途与坎坷:考中进士后,常建并未立即得到官职,而是经历了守选制度和循资格等官吏选拔制度的限制,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左右,常建才被授予盱眙尉一职 ,但官运不佳,仕途坎坷,在任期间可能也未得到重用。
中年隐居:常建在仕途不如意后,开始寄情山水,往来于太白山、紫阁峰之间,过着隐居漫游的生活,并产生了归隐的念头,期间还曾写诗邀请王昌龄等友人一同归隐。
晚年生活:安史之乱后,常建的仕途生涯更加不如意,于是他彻底隐居于鄂渚的西山,在隐居期间创作了不少作品。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常建的诗风独特,一方面具有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又融合了谢灵运对自然风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工整对仗、辞藻典丽清幽的语言特色 。其山水田园诗有奇奥诡谲、幽秀清丽的艺术特色,刻削入微、雕琢精细的表现手法,风格奇奥幽邃、清寂峭拔,在意境上比较浑厚凝重,朴直质实,韵调急促。
诗歌题材 :
山水田园诗:常建的山水田园诗善于捕捉光影以构成清泠幽微的意境,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描写清晨古寺的清幽景色,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宿王昌龄隐居》中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王昌龄隐居之地的清幽环境,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边塞诗:常建的边塞诗 “句奇语重”,往往以色彩浓重之笔,写悲苦之词,抒哀恸诚挚之情,在盛唐豪迈奔放的边塞诗风和英雄功名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独标一帜,如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通过对战后凄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士兵的同情。
其他题材:常建还创作了一些反映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的诗歌,如《古意》等,这些诗歌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的基本范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影响
常建的诗歌创作对中唐李贺、孟郊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发展和创新的 “警策”“悲怨” 等诗风,为中唐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评价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常建的诗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认为常建的诗旨意深远,兴象新奇,常常能写出出人意料的佳句。
宋代欧阳修:“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可见欧阳修对常建诗歌的艺术成就高度赞赏,认为其造意精妙,难以模仿。
《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 “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将常建与王维、孟浩然相提并论,认为他的诗歌成就可与王、孟二人相抗衡.
当代学者王锡九:在《常建诗歌浅论》中评价常建边塞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在于 “句奇语重”,往往以色彩浓重之笔,写悲苦之词,抒哀恸诚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