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昚虚,约生于开元二年(约 714 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 767 年),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是盛唐著名诗人。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刘昚虚八岁能文,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20 岁的刘昚虚进士及第,两年后又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并顺利考中。
仕途生涯:刘昚虚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主要负责为皇太子校勘经史;之后又转任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这两个官职均为从九品的小吏。
归隐生活:刘昚虚为人淡泊,不喜名利,壮年便辞官归隐,常与山僧道侣交游。他曾到洪州建昌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喜爱此地的山水秀美与民风淳厚,于是在此定居,构筑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54 岁卒于此地,其墓茔至今尚存。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刘昚虚的诗风与孟浩然较为相似,多写山水隐逸之趣,诗多幽峭之趣,工于五言,其诗作往往意境清幽、自然流畅,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代表作品:
《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此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山中隐居的清幽画面,山路蜿蜒于白云深处,溪水潺潺流淌,落花随水飘香,柴门对着山路,书堂掩映在柳林之中,白日的光辉透过柳树枝叶的缝隙,洒在衣裳上,营造出一种静谧、高雅的意境,堪称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诗中通过描写暮秋时节扬子江的萧瑟景色,以及诗人在孤舟上的孤独感受,表达了对友人孟浩然的思念之情,情与景相互交融,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历史影响
刘昚虚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诗人的交往和唱和,也促进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交流与繁荣,对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精神寄托和文学典范。
历史评价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录其诗十一首,并评价其诗 “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高度赞扬了刘昚虚诗歌的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认为他的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构思新奇,常常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美感。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刘昚虚的《阙题》一诗,可见其诗歌在清代选编《唐诗三百首》时已受到一定的重视和认可,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首诗在唐诗中的经典地位和广泛影响。
当代学者:认为刘昚虚的诗歌虽然留存数量较少,但质量颇高,其山水田园诗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对于研究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文人心态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