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 年出生,789 年去世,字幼公,一说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郡望谯国(今安徽亳州),籍贯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戴叔伦出生于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终生隐居不仕。他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避乱入仕:至德元载(756 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 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因家计窘迫,开始探寻仕途。大历元年(766 年),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后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等职。

地方为官:戴叔伦曾担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如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

晚年归隐:贞元五年(789 年)四月,戴叔伦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

文学成就

体裁多样: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丰富,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如五律《除夜宿石头驿》《客夜与故人偶集》,寄深慨于平易之中,意达词畅;绝句《过三闾庙》《关山月》等融情入景,含蓄有味。

题材广泛:其诗歌题材涵盖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羁旅离愁、田园风光等诸多方面。《女耕田行》反映农家妇女劳作之苦;《边城曲》体现远戍边城士兵的艰辛;《屯田词》则写出了农民在天灾人祸下的悲惨遭遇,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理论贡献:戴叔伦还提出了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的论诗名言,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历史影响

推动乐府诗发展:他的乐府诗上接杜甫,下开元白,是新乐府发展中的重要中介,对中唐乐府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女耕田行》对张籍、王建及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影响和启发。

传承唐诗风格转变:其诗歌在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体现出唐诗由盛转中的脉络,为中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评价

同时代人评价:唐代李肇在《国史补》列举开元以来 “位卑而著名者” 时,将戴叔伦与王昌龄、杜甫、韦应物等相提并论,可见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以其五律而言,高仲武在大历末年编成的《中兴间气集》中选了他 6 首诗,数量在 26 人中列第九位。

后世评价:明人高棅的《唐诗品汇》五律部分选其诗 17 首,在同代诗人中仅次于钱起、刘长卿、司空曙。胡应麟认为滥觞晚唐者 “戴叔伦尤甚”,充分肯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影响。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