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注释
竹外:竹林的外面,点明了桃花的生长位置,在竹林的边缘地带。
三两枝:形容桃花的数量少,只有两三枝,表明此时是早春,桃花还没有大量开放。
春江:春天的江水,交代了季节是春天。
暖:指江水温度升高,体现出春天到来后江水逐渐变暖的特点。
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变暖。因为鸭子经常在水中游动,对水温的变化感知比较敏锐。
赏析
表现手法
视觉与触觉结合:“竹外桃花三两枝” 是视觉描写,描绘出竹林外稀疏的桃花绽放的景象,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展现出春天的色彩和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 则由视觉转为触觉,借鸭子对江水温度的感知,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温暖,将视觉与触觉相融合,使读者对春天的感受更加立体。
远近结合:从描写的角度看,“竹外桃花三两枝” 是远景,诗人从远处眺望,看到竹林外的桃花。“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近景,将视线拉近到江面上嬉戏的鸭子,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让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画面中的春景。
情感表达
对春天的喜爱:诗人通过描绘桃花初放、鸭子戏水的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桃花的绽放和鸭子的欢快,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对这些景象的细腻描绘,透露出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对自然的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 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鸭子能最先感知到江水的回暖,是因为它们与江水的密切关系,这让诗人领悟到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事物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风格
清新自然:诗句语言简洁明快,用 “竹”“桃花”“春江”“鸭” 等自然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江景图,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魅力,展现了苏轼诗歌清新淡雅的风格。
诗画结合:作为一首题画诗,苏轼将绘画的视觉形象与诗歌的语言艺术完美结合。他通过诗句将画中的景物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悟,使诗中的画面更加鲜活,富有诗意,达到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