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 “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 的发起者。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后因中原战乱定居苏州吴县。他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亲范墉去世后,母亲谢氏改嫁,范仲淹因而改从继父之姓,取名朱说。范仲淹自幼好学,生活勤俭,曾在应天府求学,昼夜苦读,以咸菜与小米粥为食,常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激励自己。

初入仕途: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以 “朱说” 之名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乙科,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他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后升职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并归宗复姓。天禧五年(1021 年),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他上书建议沿海筑堤,后主持兴筑海堰,即 “范公堤” 。天圣五年(1027 年),为母守丧期间,应晏殊之邀负责应天书院的教育工作,其声誉进一步提高。

直言敢谏:天圣六年(1028 年),范仲淹写成《上执政书》,被晏殊、王曾推荐给宋仁宗,召入京城任秘阁校理。此后,他多次直言劝谏,如反对宋仁宗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劝太后还政仁宗等,因而自请离京到地方为官,先后任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等职。明道二年(1033 年),太后刘娥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任右司谏。

景祐党争:明道二年冬,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后,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被罢黜至睦州任知州。景祐元年(1034 年),调任苏州知州,解决了当地水患,并开辟居所 “南园之地” 为郡学。景祐二年(1035 年),调回京城,先后任国子监通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职,大力整顿官僚机构。景祐三年(1036 年),范仲淹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再度与之爆发冲突,被罢黜外放到饶州任知州。

西北戍边:康定元年(1040 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他采取 “屯田久守” 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贡献,还培养出狄青、郭逵等北宋名将。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因西北边事缓和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但由于新政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激起的反对声浪过大,范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 年)正月自请赴地方任职,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晚年及病逝: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皇祐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文学成就

散文创作:范仲淹的散文以政论性散文和记景抒情散文最为突出。其政论性散文如《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借景抒情,表达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文章立意高远,语言简洁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此外,《上执政书》等文章也体现了他对时政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反映社会现实,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通过描写江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抒发个人情怀,如《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其词的独特风格。

词作贡献:范仲淹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词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词突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婉约风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对后来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上片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则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沉雄悲壮,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开创了北宋时期变法革新的先例,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如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发展经济等,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示,促使后来者继续探索改革之路,以解决北宋面临的各种问题。

军事方面: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采取的 “屯田久守” 方针及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使北宋在与西夏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培养和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如狄青等,对北宋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育方面:范仲淹重视教育,无论是在应天书院主持教务,还是在地方任职期间,都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素质,对北宋文化教育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捐建学堂等行为,也为后世树立了重视教育、兴学育人的典范。

社会风气方面: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他的这种高尚品质和行为风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激励了许多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直言进谏,关心国家大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对北宋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王安石尊范仲淹为 “一世之师”;欧阳修称赞他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南宋时期的朱熹、刘宰等名士文人都十分推崇范仲淹,认为他是 “本朝人物第一”“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范仲淹以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尊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和精神楷模。

负面评价: 尽管范仲淹总体上得到了极高的历史评价,但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也曾受到一些人的诋毁和攻击。例如,在景祐党争中,他被吕夷简指责为 “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些指责虽多为政治对手的诬陷之词,但也反映出他在推行改革、直言进谏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和复杂的政治环境。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