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

晏殊(991 年 —1055 年),字同叔,北宋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世称晏元献,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市进贤县),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 “大晏” 和 “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 “晏欧”。

生平经历

早年及科举:自幼聪颖,五岁能诗,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元年,判官张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荐他给朝廷,与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朝堂上进行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挥笔即就,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予进士出身。两天后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晏殊因之前练习过而请求另选试题,其诚实品格受到真宗喜爱,擢升为秘书省正字。

仕途起伏: 大中祥符三年,晏殊作《河清颂》献给真宗,此后官职不断升迁。乾兴元年,宋真宗病逝,宋仁宗即位,晏殊直谏太后应垂帘听政,得到大臣支持,后升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等职。天圣三年,晏殊因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且打伤侍从,被贬谪至宣州,后改至应天府任职,在此期间邀请范仲淹讲学,兴办教育。明道元年,晏殊重新升为枢密副使,后改参知政事。庆历四年,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遭弹劾,又被指役使官兵建造房子出租谋取私利,被贬为工部尚书,出任颍州知州,后又在颍州、陈州、许州等地辗转任职。

晚年及逝世:晏殊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等职,因病重请求回京师治疗,康复后再次请求出守,仁宗特地留侍经筵。至和元年病情加剧,至和二年元月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仁宗亲临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还为他撰写碑文 “旧学之碑”。

文学成就

诗词创作: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珠玉集》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其作词有一万多首,现存一百三十余首,如《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等,多为小令 。其诗现存一百多首,酬唱诗占大部分,还有咏茶诗等。

创作特点 :

语言风格: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用词上注重锤炼与表现力,善用叠音词,如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

情感表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相同语句的运用,传达复杂细腻的情感,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造语工丽,意致悠长。

历史影响

引领词坛:作为北宋前期第一位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词坛引领者,掀起了宋词繁荣的第一个高潮,其《珠玉词》是宋代第一部个人词集,被誉为 “词坛上的报春花”,奠定了他在词史上 “北宋倚声家初祖” 的地位。

推动文风转变:晏殊诗文风格具有浓郁的转换期过渡特色,继承西昆派倡导的 “颂声” 主张,又反对后期诗文革新推崇的诗歌完全反映现实,为后来的革新者指明了创作方向。

培育人才:晏殊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孙道辅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而受到重用,还热心教育事业,邀请范仲淹讲学,力促教育发展,对北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贡献显著。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苏轼虽曾对晏殊的一些词作有过微词,但总体上仍认可其文学地位和才华,其词被时人及后世广泛传颂,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等名句流传千古。

欧阳修对晏殊也极为推崇,二人并称 “晏欧”,可见其在欧阳修心中的地位。

清代学者冯煦评价晏殊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高度肯定了他在词坛的开创性地位和独特风格。

负面评价:

李清照曾批评晏殊等前辈词人的词作不够 “协音律”,认为其在音乐性上存在不足。

有观点认为晏殊的诗词内容相对局限,多为伤春悲秋、宴饮游乐、离别相思等传统题材,缺乏对社会现实更深刻、广泛的反映。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