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今苏州)人,一作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名臣,天圣二年榜眼。
生平经历
早年及科举:叶清臣自幼聪慧好学,善写文章。天圣二年参加科举,知举刘筠对其对策十分赞赏,擢其为第二名。宋朝进士仅以策夺高第,自清臣始.
初入仕途:初授太常寺奉礼郎、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后还朝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等职。在此期间,他曾上言九事,包括遣使了解民情、兴太学、重县令、改革科举等,多涉及国家重要政务。
直言进谏:京师地震时,叶清臣上疏,认为灾害频现是因下失民望、上违天意,且指出范仲淹、余靖因言事被黜后,众人不敢再议朝政,希望仁宗能自省并鼓励直言。奏疏呈递后,范仲淹等得以迁至离京城较近之地。之后皇帝下诏求直言,他又再次上疏,仁宗予以采纳。
辗转任职:叶清臣请求外任,被任命为两浙转运副使。他曾建议疏盘龙汇、沪渎港入于海,解决了当地水患问题,使百姓受益。后以右正言知制诰,知审官院,判国子监等职 。当时陕西用兵,他针对军事问题上疏,指出诸多弊端。元昊围延州解去后,针对卢守勤与计用章的讼案,他又上疏请求公正审理,最终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三司使任上:因西师未解,经费紧张,皇帝擢升叶清臣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他奏编前后诏敕,规范财务制度,使吏不能欺,并为内东门、御厨等部门制定合同以检其出入。
后期经历:叶清臣与宋庠、郑戬等人关系友善,被吕夷简所恶,出知江宁府。后入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等职。丁父忧期满后,因宰相陈执中不悦,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后改澶州等职。在知永兴军时,他组织修复三白渠,灌溉农田六千顷,成绩显著,受到后人称颂。
文学成就
词作:《全宋词》录其词二首,其词《贺圣朝・满斟绿醑留君住》较为著名,以情真意切、语言质朴自然见长,通过描写饯别时的情景与情感,展现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如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诗作:叶清臣也有诗作存世,如《董永诗》,从该诗可知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天仙配》故事已有雏形,其诗风较为平实,注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情感。
文章:叶清臣的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善于分析问题并提出见解,其奏疏等文章多关乎时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关于范仲淹、余靖被贬一事的奏疏以及对当时国家军事、财政等问题的分析奏文等,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识。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叶清臣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多次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革措施,如在三司使任上对财务制度的整顿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政治的改革与发展,对改善民生、加强国防、整顿吏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方面:他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往密切,如宋庠、郑戬等,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文学创作也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增添了色彩,对后世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中称赞叶清臣与宋庠兄弟、郑戬等人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他以正直敢言著称,多次上疏直言时政得失,其建议多被仁宗采纳,为朝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如修复三白渠等功绩,也得到了后人的称颂。
负面评价:暂未查到明确的关于叶清臣的负面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