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48 年 – 1117 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北宋中后期 “苏门” 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入仕:少年时聪颖过人,饱读诗书,师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高中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

出使高丽:元丰六年(1083 年),随杨景略出使高丽。

与苏轼交游:元祐八年(1093 年),苏轼知定州,以李之仪为签判,二人朝夕唱酬。他深受苏轼赏识,苏轼曾在诗中把他比作唐代的孟浩然。后被召任为枢密院编修官。

仕途坎坷:哲宗元符年间,被调回京城监管内香药库,因曾为苏轼幕僚,遭御史石豫阻挠,被废除调令。徽宗初年,任河东路常平仓提举,又因替范纯仁代书遗表、整理行状,遭蔡京迫害,蒙冤下狱,出狱后被开除政籍,流放到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后又被转移到唐州。晚年遇赦复官,回到太平州藏云峰下定居。

文学成就

词作成就:著有《姑溪词》一卷,其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被明代毛晋誉为 “古乐府俊语”。

文学理论:强调词 “自有一种风格”,对确立词的独立地位有重大意义,也是李清照 “别是一家” 理论的先声。他批评柳永 “韵终不胜”、张先 “才不足而情有余”,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诗文创作:其文章 “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亦能诗,与苏轼的文缘友情流传千古,其文学集《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就有四十余首。

历史影响

对词学发展的推动:李之仪的词作及理论,丰富了北宋词坛的创作风格和理论内涵,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词的独立地位的强调,为词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承与交流:他与苏轼等文人的交往和唱和,促进了北宋时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对于当时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北宋文化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史评价

苏轼:评价李之仪 “才高识明”,称赞其文章 “入刀笔三昧”。

《四库全书》编者:认为李之仪的 “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

冯煦:指出 “姑溪词长调近柳(柳永),短调近秦(秦观),而均有未至”,较为中肯地评价了他与秦观等人在创作成就上的差距,但也肯定了其词具有自身的艺术风格。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