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公元 1133 年 — 公元 1180 年),字敬夫(也有写作敬甫),又字钦夫(因避讳而改)、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省)人。他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学者,湖湘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 “东南三贤”。
生平经历
出身仕宦 少从家学: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四岁时,父亲便教他忠孝之义。绍兴十二年(公元 1142 年),随父到长沙,后又拜赵鼎门人王大宝为师。十五岁崭露头角,二十三岁时理学思想初步形成,完成《悫斋铭》。
问师胡宏 四方交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拜胡宏为师,接受孔子仁义之旨、二程理学思想的教育,胡宏称赞他 “圣贤的门下有传人了”。此后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等讲学为友。
初入仕途 理学大成:隆兴元年(公元 1163 年),以荫补官,担任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乾道元年(公元 1165 年),在城南书院授徒,同年,受刘珙特聘主教岳麓书院,往来于城南、岳麓之间,从游之士众多,湖湘学派声誉鹊起。乾道三年(公元 1167 年),朱熹来潭州与张栻探讨《中庸》,历时二月。乾道四年至七年,张栻离开长沙,后重回岳麓书院,完成《南轩论语解》和《南轩孟子说》,标志其理学思想的最后确立和完善。
仕途波折 英年早逝:曾知抚州、严州,在严州任上关注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后又任吏部员外侍郎等职,屡进忠言。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政绩卓著。淳熙五年(公元 1178 年),知江陵府,后因弹劾刘大辩虚报招军数字之事,自请离职。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同年病逝,年仅四十八岁。
文学成就
理学著作:著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等,以 “太极” 为最高范畴,提出太极本原说,认为太极是万物产生并发生变化的根源。
诗歌创作:现存诗作 545 首,其诗情感深刻,有抒发乡思、表达孤寂之感的,也有记录讲学授业之余游山玩水的闲适情趣之作,融入了理学家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意义。
散文创作:亲撰《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等,其文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
历史影响
推动理学发展:他融家学和胡宏湖湘学为一体,形成南轩学,使湖湘学派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流派。他与朱熹的学术交流和争论,促进了理学的大发展。
奠定湖湘学派规模: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改变了书院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增加了学术研究功能,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胡大时、彭龟年等,为湖湘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影响后世思想:其重经世实务和包容众家之长等独特学风,成为湖湘文化基因,对魏源、曾国藩等后世诸多湖湘人物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历史评价
时人评价:胡宏称其为圣贤门下传人;朱熹称其 “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还说自己受其深刻影响;陈亮称他与朱熹、吕祖谦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
后世评价:后人认为他在宋代理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作为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