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袁枚

袁枚(1716 年 3 月 25 日 —1798 年 1 月 3 日),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隐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清代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

生平经历

求学应试:自幼天赋异禀,5 岁受姑母经义教育,7 岁正式读书打下古文基础,9 岁自学写诗,12 岁成为秀才。18 岁入杭州敷文书院,20 岁应试博学鸿词落选,23 岁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

从政为官:乾隆七年因满文考试不及格,外放到江南任县令,七年间辗转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政绩显著。后因同情百姓,漕运钱粮征收不足,又对官场倾轧感到厌恶,逐渐萌生退意。

归隐随园:乾隆十三年买下江宁隋氏废弃园林,更名随园,同年秋托病辞官。1755 年举家搬入随园定居,从此广纳弟子,刊刻诗集,与文人雅士聚会唱和,四处游山玩水,终生未再入仕途。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作品主要收录于《小仓山房诗集》,诗作达四千四百八十多首。倡导 “性灵说”,主张作诗要立足真性情,抒发真情感,重视灵感,反对因袭,强调独创,推崇自然。诗歌选材平凡琐细,意象灵动纤巧,情调风趣诙谐,多采用口语和白描手法,浅近易懂。

散文创作:《小仓山房文集》中的古文体裁丰富,涵盖碑文、墓志铭等多种形式,内容包含论理、记事等各方面。人物传记吸收《左传》《史记》传统,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山水游记体现热爱自然天性,常即景悟理;祭文悼词与记事结合,如《祭妹文》情感深厚。

文学理论:著有《随园诗话》《续诗品》等。《随园诗话》是其宣传 “性灵说” 的主要工具,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续诗品》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用四言韵文概括诗歌创作经验体会。

小说创作:《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是文言笔记小说,多讲鬼怪故事,也有反映现实、讽刺世态等严肃作品,语言简朴,多用白描,文言浅近接近口语。

历史影响

推动性灵说发展:在当时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的诗坛,袁枚大力提倡 “性灵说”,强调诗歌应抒发真情实感和个性,对纠正当时诗坛弊病起到重要作用,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影响了乾嘉时期及后世许多诗人的创作观念和风格。

培养文学人才:广纳弟子,培养了众多文学人才,包括不少女弟子,为文学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对推动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丰富文学体裁:其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有出色成就,丰富了清代文学的体裁和内容,《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作品成为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引领生活美学:他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观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对随园的经营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成为文人雅士向往的生活方式之一。

历史评价

时人评价:与纪晓岚并称 “南袁北纪”,是 “乾隆三大家” 之首,在当时文坛享有极高声誉,其诗文和文学理论受到众多文人的赞赏和推崇,随园也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

后世评价: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 “性灵说” 及相关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评价《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钱钟书先生评价《随园诗话》“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清代

高鼎

2025-1-16 14:56:01

名句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2025-1-22 21:18: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