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仲殊

僧仲殊

 

僧仲殊,字师利,俗姓张氏,名挥,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北宋僧人、词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宝月集》,今有赵万里辑本。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仲殊年轻时风流不羁,常呼朋唤友、游乐玩赏,后参加进士科考试。

婚姻变故:进士及第后,仲殊依旧不改本性,游荡不归,其妻子红杏出墙后,害怕被他发现而先下手为强,下毒欲害之,仲殊中毒后被人用灌蜂蜜等方法救活,从此留下后遗症,不能再食肉,之后他大彻大悟,净身出户做了和尚。

与苏轼交往:出家后,仲殊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密切,苏轼称其 “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

晚年自缢:徽宗崇宁年间,仲殊于某天郑重地与各位僧人告别后,返回居室自缢身亡。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多样:仲殊的词既有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寒食》《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这类词篇篇奇丽,字字清婉;也有带有苏轼超迈横绝作风的登临怀古之作,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等,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其《南柯子・忆旧》《柳梢青・天涯》等词,则显得清新洒脱。

善于即景抒情:他的词往往能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如《诉衷情・宝月山作》,通过描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寄寓了自己洒脱旷达的襟怀和从容的行止,上片写湖畔春景,以动态美见胜,下片则以深静之意境见工,上下两片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历史影响

对词坛风格的丰富:仲殊的词作风格独特,融合了婉约与豪放的特点,为北宋词坛增添了新的色彩,对后世词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清新洒脱、奇丽清婉的词风也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借鉴。

推动佛教与文学的融合:作为僧人,仲殊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佛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研究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实例。

历史评价

苏轼:评价仲殊 “胸中无一毫发事”“通脱无所着”,赞赏其词作操笔立成、不加涂改的敏捷才思,以及词中所体现出的洒脱旷达的心境。

范成大:称其 “长短句间有奇作,非世俗诗僧比也”,肯定了仲殊词作的独特艺术价值和高于一般诗僧的文学水准。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认为仲殊 “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将其与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等词人相提并论,认可了他在词坛的地位。

杨慎:在《词品》中评价 “仲殊之作似花间”,指出其词具有花间派的婉约风格特点。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