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1053 年 —1110 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之一,与张耒并称 “晁张”。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晁补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7 岁能文,13 岁时在常州跟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学习,王安国对其十分赞赏。他还随父亲游历四方,遍览名胜,拓展了视野。

师从苏轼:熙宁五年春,晁补之两次上书苏轼,表达拜入门下的恳切心情,最终获苏轼接纳,成为 “苏门四学士” 中最早拜于苏轼门下的人。在苏轼的悉心指导下,他创作了《钱塘七述》,深得苏轼称赞,由此才名远扬。

初入仕途:元丰二年,晁补之考取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澶州司户参军。元丰五年,参加朝廷召试学官,被录取后任秘书省正字,后迁为校书郎。

坎坷贬谪:绍圣元年,晁补之出知济州。绍圣二年,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行至丹阳途中,母亲杨氏夫人病殁,奉灵柩还乡服丧。元符二年服除后,改监信州盐酒税。

晚年境遇:徽宗即位后,晁补之遇赦被召还,任著作佐郎等职。但党论之祸又起,他再次被贬任湖州、密州和果州等地。崇宁元年再入党籍,免官回乡,建 “归来园”,自号 “归来子”。大观末年出党籍,被起用为达州知州,后任职泗州,死于任所。

文学成就

散文: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擅长描绘山林景物,继承了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语言凝练简朴,叙议交织。

诗歌: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善学韩愈、欧阳修,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且以乐府诗见长,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豆叶黄》。不过,其诗也存在散文化倾向较显著、失于散缓的问题。

词:今存词 160 余首,词风与东坡词相近,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时有健句豪语,如《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其词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如《摸鱼儿・东皋寓居》被公认为代表作,该词及《一丛花・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二首等,词气慷慨,笔如游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被认为是辛弃疾词所本。此外,也有一些伤春惜别、相思忆旧等传统题材的作品,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

历史影响

推动文学流派发展:作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晁补之与苏轼等人的交往和创作互动,对北宋文学流派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北宋文学的繁荣,尤其是在豪放词风的传承与发展上有一定贡献。

丰富文学表现内容: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社会现实、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北宋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情感内涵,展现了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

历史评价

苏轼:称晁补之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陈师道:称其为 “今代王摩诘”。

《宋史》:评价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

吴曾:认为四学士中,“秦、晁长于议论”。

张文潜:有 “晁论峥嵘走珠玉” 之句。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