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

张耒

张耒(1054 年 —1114 年),字文潜,号柯山,别名宛丘先生、张右史,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苏门四学士” 之一.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张耒出生于仕宦之家,家学深厚,自幼受文化熏陶和浸染,十三岁便能写文,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广为流传。他曾在陈州游学,师从苏辙,并谒见苏轼,深受二人垂爱,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

初入仕途:宋神宗熙宁六年,张耒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担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 。在此期间,他虽官卑位微,但游历见闻增多,文学作品数量也明显增加,其作品题材丰富,包括怀才不遇之感、民生疾苦、个人情感以及自然风光等.

任职汴京:元丰八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起用反变法派,苏轼、苏辙等奉调进京,张耒也于元祐元年春末进京任太学博士,后拔擢为馆职,任秘书省正字,直至起居舍人。这一时期,他饱览国家藏书,文学底蕴日益深厚,常与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人诗词唱和、同游名胜,其作品多为酬唱赠答之作.

外任贬谪: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启用变法派,苏轼等人被贬,张耒受牵连外放,屡遭贬谪,先后被贬至润州、宣州、黄州等地。宋徽宗即位后,虽曾起用他,但崇宁元年,张耒再次因坐元祐党籍而被贬职。在这段动荡漂泊的时期,张耒贫病交加,但作品愈加丰富,展现出他对宦海沉浮的豁达情怀.

赋闲病逝:崇宁五年,宋徽宗大赦天下,张耒监南岳庙,后离开黄州回到故乡淮阴,又移居陈州。晚年的他长期赋闲,衣食不继,贫病交加,最终于政和四年病逝.

文学成就

诗歌:张耒的诗歌溯源于风雅和楚骚,下及魏晋南北朝诸家,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其诗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具有平易浅近、清丽淡雅的特点,如《田家》《海州道中》等,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疾苦;他还效白居易体,乐府学张籍,部分诗作具有民歌风味,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

散文:其散文风格流畅自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答李推官书》《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等,文章中常常表达出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词作:张耒的词作以香浓婉约著称,笔力刚健,尤长于词,虽然留存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佳作,如《少年游》《风流子》等,词中既有对爱情、友情的细腻描绘,也有对身世之感、人生之叹的深沉抒发.

历史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作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张耒与苏轼等人交往密切,他们之间的文学创作交流与互动,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北宋文学的繁荣,尤其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和创作思路.

丰富文学内涵:张耒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关注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使北宋文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展现了北宋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对后世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社会问题的创作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传承文学思想:他秉持 “文以明理” 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创作要以理为主,自然天成、至真至诚,这种文学理念对宋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对文学与思想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历史评价

苏轼:称张耒的文章 “恣意洒脱,淡雅情真”,其诗词作品则 “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对他的文学才华和作品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宋史》:评价张耒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肯定了他的才学和文学创作能力.

后世文人:后世文人对张耒的评价也颇高,认为他的诗歌、散文成就突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其清新自然、平易浅近的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宋诗、宋文独到美学风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