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公元 1056—1121 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官员、文学家、音乐家,宋词 “婉约派” 代表词人之一。
生平经历
少年时期:出身诗书之家,父亲周原虽未入仕,但家中藏书丰富,周邦彦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幼好学,博涉百家之书,然而少年时言行不羁,不为州里所重。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前往荆州游历,次年再游长安,暮秋后回到荆州,并于元丰元年(公元 1078 年)夏自荆州东归杭州。
初入仕途: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左右赴都城开封就读于太学,期间出入歌舞坊,创作了不少艳词。元丰七年(公元 1084 年)献上万余言的《汴都赋》,赞扬王安石新法,获宋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但此后五年未获升迁,于是更加致力于辞章写作。
地方任职:宋神宗去世后,周邦彦因循资被调往庐州做教授,任未满三年中途离任。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 1093 年)任溧水知县,为政 “敬简”,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文章。绍圣三年(1096 年)二月溧水秩满后重游荆州,绍圣四年(公元 1097 年)被召回京师,担任国子主簿等职。
再次入京及后期仕途: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告假南归,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徽宗亲政后,周邦彦升任校书郎,此后仕途通畅,先后担任考功员外郎、卫尉少卿、宗正少卿等职,并参与讨论 “古音审是” 及礼书修订等工作。大观四年(公元 1110 年)因修书有功获 “展两官”,后曾出知河中府、隆德府、明州等地,又被调回开封,拜秘书监,进官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但因不愿与蔡京一党合作,于重和元年(公元 1118 年)出知真定府,次年改知顺昌府,宣和二年(公元 1120 年)知处州,后被罢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病逝于南京应天府。
文学成就
词作:现存词一百八十二首,其词内容丰富,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等。他继承了柳永、秦观等人的成就,是北宋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亦是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其词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善于铺叙,结构严谨,语言典雅,音律和谐,能自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
其他: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擅,其文章成名作《汴都赋》模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而成,文集有南宋楼钥编的《清真先生文集》24 卷等。此外,他的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有书法《屏迹贴》传世。
历史影响
对词体发展的推动:周邦彦在词的创作上注重格律和形式美,规范了词的格律,使词的体制更加完备,为词的艺术形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格律词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等词人都深受其影响,推动了词体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音乐贡献:作为音乐家,周邦彦精通音律,他的词与音乐紧密结合,能够按照词调的要求进行创作,所创之词可歌性强,对于词在音乐领域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研究宋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历史评价
褒奖:旧时词论称他为 “词家之冠”,近代学者王国维称其为 “词中老杜”,可见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诸多肯定,他的词在艺术技巧、格律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对于词的形式美和音乐性的贡献,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贬抑:张炎认为周词 “意趣却不甚高远”,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周词的评价也以贬低居多,认为其 “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且 “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这些评价主要是从词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深度等方面出发,认为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相对较为狭窄,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高远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