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人,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入仕:王炎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中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后因丁母忧离职,再调鄂州崇阳簿。期间江陵帅张栻将其檄入幕府,二人议论相得。
仕宦生涯:秩满后,王炎授潭州教授,以荐知临湘县,后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至六年,陆续迁升为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兼考功郎及礼部员外郎等职,后又任军器少监、军器监等,还主管过武夷山冲佑观 。他曾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 “为天子臣,正天子法” 之语,为人传诵,但最终因谤罢官,再次奉祠。
交游与学术:王炎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后人所重。
文学成就
著作丰富: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题为《双溪类稿》,虽原书已失传,但现存诗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双溪集》,另有《双溪诗馀》一卷。
诗词风格与特点:其诗尤为世人称许,其词风则追求 “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所作 “质实妍雅” 。如《南柯子・山冥云阴重》一词,描绘了农村风光与农民劳作,展现了其对农民生活的关注,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历史影响
对文学发展的推动:王炎的诗词创作在南宋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生活的抒发,又有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关注,丰富了南宋文学的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在理学传播中的作用:因与朱熹等理学大家交往密切,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思潮产生了影响。
历史评价
当时评价:时人对王炎的学问和品德较为敬重,他与朱熹、张栻等人的交游,使其在当时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 “为天子臣,正天子法” 之语也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受到人们的传诵。
后世评价:《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诗文博雅精深,议论醇正,引据典确。不过,清人也有认为其诗 “多庸调”“力庸格窘”,但总体而言,王炎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其创立的 “双溪诗馀” 风格也为词坛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等都收录了他的诸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