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1195 年 – 1262 年,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是南宋中晚期名臣、诗人。
生平经历
早年及为官初期: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嘉定十年(1217 年)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后任秘书省正字等职 。绍定四年(1231 年)升尚右郎官,京城临安发生火灾时,曾上疏论致灾原因,并向丞相史弥远提出六条建议,后任吏部员外郎、大府少卿、淮西总领等职。
抗击外敌与地方治理:嘉熙二年(1238 年),蒙古军南犯,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使其引兵北还。此后,他还在多地任职,如镇江府、平江府等知府,期间积极治理地方。淳祐七年(1247 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后期坎坷经历:淳祐九年(1249 年)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进右丞相,后因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循州安置。宝祐四年(1256 年)被启用为沿海制置大使。开庆元年(1259 年),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吴潜被起用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力阻迁都之议,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暂时保全,但此后遭贾似道党羽毒害,景定三年(1262 年)去世,德祐元年(1275 年),宋恭帝恢复其原职,谥 “太师”。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与题材: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题材广泛,主要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以及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如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就表达了其壮志未酬之感.
代表作品:如《满江红・豫章滕王阁》,“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起笔气势不凡,通过描写登滕王阁所见之景,抒发了人生悲感与身世之叹;《南柯子》“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扬柳系春风” 则展现了其婉约细腻的一面。
著作流传: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其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 卷,今存明吴伯敬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历史影响
政治军事方面:作为南宋的重要官员,吴潜多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外敌,如抗击蒙古军和抵御倭寇等,为保卫南宋政权和国家领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订立的《义船法》以及设立的 “海上十二铺” 等措施,有效加强了海防力量,对后世的海防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水利建设方面:吴潜在水利方面也颇有建树,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还改进水文观测设施,建立了全城统一的 “水则” 标识,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其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历经数百年,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
文学传承方面:吴潜的词作在南宋词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精神风貌,对后世词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吴潜直言敢谏,不屈不挠,其忠言谠论足与日月争光。他在军事、水利等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如明代冯梦龙对其 “义船法” 和 “海上十二铺” 等海防措施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让海防固若金汤。在文学上,他的词作也被后世所推崇。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其政治对手,如贾似道一党,他们对吴潜进行诬陷和迫害,导致吴潜多次被贬谪,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吴潜的才能和功绩,反而从侧面反映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屈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