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 1232 年,卒于 1297 年,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入仕坎坷:刘辰翁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景定元年(1260 年)至临安,补太学生。景定三年(1262 年)廷试对策,因触忤权臣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辗转任职:咸淳元年(1265 年)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佑元年(1275 年)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因元兵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期间曾短期参与文天祥的江西幕府。

宋亡后隐居:宋亡以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埋头著书,拒不使用元朝年号,全用干支纪年。

文学成就

词作:

爱国情怀浓厚:生逢宋元易代之际,他将满腔爱国热忱寄于词中,是辛弃疾一派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其词对宋室倾覆、奸臣误国多有批判,如〔六州歌头〕《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 。宋亡后的作品则多结合自身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

风格豪放沉郁:受苏东坡、辛弃疾影响很深,豪放而沉郁,既不流于轻浮,又有自己独特的清空疏越之气,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中的 “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 等。

表现手法独特: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表现奔放的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生动,还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词,不事藻饰,语言自然平实,亲切灵巧,并大量运用俚语、俗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征。

诗文与文学批评:诗文 “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但也有个别篇章稍具情韵,兼含寄托。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 10 种之多,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也存在喜欢标新立异,失之尖刻和琐屑的问题,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

历史影响

传承爱国精神:刘辰翁的爱国词作,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南宋遗民的生活状态、亡国心理,对后世爱国精神的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着后来的文人在国家危亡时坚守民族大义。

推动词风转变:他对苏辛词派既有发扬又有创新,其词风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词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对改变当时及后世词坛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其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评价

气节高尚:刘辰翁在宋亡后拒不仕元,隐居著书,坚守民族气节,这种高尚的气节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赏和肯定,被视为爱国文人的典范。

文学成就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他 “于宗邦沦覆之后,□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其词作被后世词论家如陈廷焯、况周颐等所关注和好评,他们对其词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