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

张炎

张炎,生于 1248 年,卒于约 1320 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今甘肃天水),是南宋著名词人、词论家,也是南宋将领张俊的六世孙。

生平经历

早年富贵:张炎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前半生生活优裕。其祖父张濡是南宋将军,父亲张枢是 “西湖吟社” 的重要成员,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家道中落:1276 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覆灭,张炎的祖父张濡因曾领兵驻守独松关时手下错斩元使,被元人处以磔刑,张家亦遭籍没,从此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当时张炎 29 岁,此后他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北游与南归:1290 年,张炎可能为赴元政府缮写金泥字藏经而北游元大都,次年南归 。1291 年至 1315 年间漫游吴、越之间。晚年归隐杭州,靠在四明书肆卖卜维持生计,最终落魄而终。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

前期:早年词学周邦彦,又深受姜夔词风的影响,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内容多写湖山游赏,风花雪月,反映了贵族公子的悠闲生活。

后期:宋亡后,国破家亡的伤痛,浪迹江湖的凄苦,使其词风渐变,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格调凄清,情思宛转,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如《高阳台・西湖春感》中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通过描写西湖的残春景象,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之痛。

词论贡献:张炎所著的《词源》是一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上卷是音乐论,其论词音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书中所论词的做法,包含他个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某些论述仍有借鉴作用,但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 “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

历史影响

宋词传承:张炎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都会选张炎的作品。他的词作为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对宋词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世研究南宋末年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词学理论:《词源》的出现,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对后世词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 “清空”“骚雅” 等理论主张,为后世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指导和审美标准,影响了元、明、清等代的词学发展。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艺术价值高:郑思肖评价他 “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可见其词在当时及后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作品流丽清畅,精警入微,在艺术表现上有较高的水准。

气节高尚:张炎在元的统治下,不肯仕新元,保持了民族气节,这种坚守在南宋遗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中蕴含的遗民情怀也得到了后世的赞赏。

负面评价:

境界不够开阔: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价张炎 “积谷作米,把揽放舟,无开阔手段”,指出了他在创作上的局限性,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

创作有雕琢之嫌:《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评价张炎 “玉田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认为他的创作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有雕琢堆砌之嫌,缺乏自然天成之美。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