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约公元前 79 年 – 约公元前 8 年,本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玄孙,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文献学家。
生平经历
早年入仕:约汉宣帝地节二年,刘向十二岁时因恩荫被封为辇郎,二十岁升为谏大夫。当时汉宣帝广招贤才,他与王褒、张子侨等人进献数十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后来,刘向向汉宣帝进献《枕中鸿宝苑秘书》,声称有炼金之术,按方铸金未成而被下狱,后免死,并被征召授习《谷梁春秋》,还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升迁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两次入狱:汉元帝即位后,刘向与萧望之、周堪计划罢免外戚许氏、史氏及中书宦官弘恭、石显,不料反被诬告下狱。后来刘向暗中指使外亲上书,再次被逮捕下狱,贬为庶人。
重新启用与修书进谏:汉成帝即位后,刘向被拜为中郎,改名 “刘向”。河平三年,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之职,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垒校尉 。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弊端,撰写了多部著作进谏,如永始元年的《谏营昌陵疏》,以及为规劝帝王、教化后宫女性而著的《列女传》,还有《新序》《说苑》等,希望借此劝诫汉成帝及皇室成员,但汉成帝虽心中赞许却未能完全采纳其建议,刘向也因王氏外戚阻挠,始终未得升迁。
文学成就
辞赋创作:刘向的赋作现存世的有《九叹》《请雨华山赋》等,其赋作情感真挚,文辞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散文著作:他的《使外亲上变事书》《谏营昌陵疏》等奏议共 10 篇,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言辞恳切,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此外,《杖铭》《董炉铭》等铭辞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编著古籍:刘向编著的作品众多,如《战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及谋臣策士记载在竹帛的史料汇编而成,为后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山海经》经他父子整理校勘后,成为中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综合类文化典籍;还有《晏子春秋》《管子》等,这些古籍的整理编订,对于保存和传承古代文化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影响
政治影响:刘向一生多次上书进谏,其思想和建议对当时的政治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谏营昌陵疏》对汉成帝的陵墓修建计划有所触动,虽未完全改变决策,但引发了一定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对后世了解西汉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他的编著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整理古籍,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保存和流传,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文学发展:刘向的文学创作和编著活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辞赋作品为后世辞赋创作提供了借鉴;其散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而他所编著的各种书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历史评价
班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中评价刘向 “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肯定了他专心于学术研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郝继东:历史学者郝继东评价刘向、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非常杰出,他们的校书工作是两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献整理活动,其贡献不仅功显于当世,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章太炎和顾颉刚:章太炎认为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称刘歆为 “学术界的大伟人”,从侧面反映了刘向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功,以及其家族在学术传承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刘向本人对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