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精美的古筝上装饰着金粟般的弦柱,一位女子伸出洁白如玉的手在房前弹奏。她为了得到像周瑜那样精通音律的人的眷顾,常常故意拨错琴弦。
注释
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素手:洁白的手。
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周郎顾:指三国时周瑜精通音律,只要曲有误,周瑜就回头看一下。这里是用此典故来形容弹筝女子希望得到知音的关注。
赏析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诗的前两句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通过对古筝装饰和女子手部的描写,展现出女子的高雅和美丽。“金粟柱” 表明筝的精美华丽,“素手” 描绘出女子手指的洁白纤细,让一个在华丽环境中抚筝的佳人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则通过女子故意拨错琴弦的行为,进一步刻画了她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一个俏皮、聪慧且渴望得到关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
用典巧妙自然:诗中运用 “周郎顾” 的典故十分巧妙。既体现了女子希望得到知音欣赏的心理,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个典故与女子弹筝的场景紧密结合,自然流畅,让人很容易理解女子的行为动机,仿佛看到她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而故意出错的可爱模样。
情感细腻入微:从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诗细腻地捕捉到了女子复杂的情感。她既有对知音的渴望,又有在知音面前展现自己的小心思。这种情感通过 “时时误拂弦” 这一细节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她的娇羞、期待和忐忑,使读者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她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简洁优美:整首诗语言简洁而优美。用词精准,如 “鸣筝”“素手” 等词,生动地描绘出场景和人物;句式整齐,前两句是对环境和人物的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当时的社会文化繁荣,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人雅士对音乐的欣赏和对乐人的描绘也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李端的这首《听筝》可能是在欣赏他人弹筝的场合下创作的,也可能是受到当时流行的以乐伎为题材的文学创作风气的影响,通过对弹筝女子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文人的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简析
《听筝》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唐诗。从艺术角度看,它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巧妙的用典、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弹筝女子的形象和她的心理活动。从创作背景和主题上看,它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人对音乐及乐人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为古代描写音乐和女性形象的诗歌增添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