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去采药了。只知道师父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却不知他具体在何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贤士。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浓厚。
赏析
寓问于答,言简意赅:全诗以问答形式展开,首句写诗人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问题省略,通过童子的答话,把寻访不遇的情形和自己对隐者的钦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二十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做到了言繁笔简,情深意切。
环境烘托,人物鲜明:诗中描绘了郁郁青松、悠悠白云的自然环境,用 “松下” 点明隐者的住处,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形象地烘托出隐者超尘脱俗的形象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使三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我” 的寻访心切、童子的天真无邪、隐者的神秘莫测,都在简洁的对话中展现出来,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清晰可见。
意境悠远,耐人寻味:整首诗的意境悠远空灵,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隐者本人,而是通过童子的回答和周围的环境,让读者自行想象隐者在山中采药、与自然为伴的生活场景,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而有感所创作的,有人认为这位隐者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简析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简洁而富有韵味的佳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环境烘托,生动地展现了寻访隐者不遇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所营造的清幽意境和所传达的高雅情趣,使它成为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