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唐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那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再弹奏了。
注释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七弦: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且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此处语意双关。
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音乐描写与意境营造:前两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通过 “泠泠” 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琴音的清越、悠扬,仿佛那清冷的声音在空气中流淌。而 “松风寒” 则进一步以风入松林的画面感,暗示出琴声的凄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的松林之中,倾听着那高雅的琴音,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音乐意境,让人心神宁静,也体现了弹琴者高超的技艺。
托物言志与情感表达:后两句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诗人以古调自比,表明自己虽欣赏高雅的事物,怀有高洁的志趣,但却不被世俗所接受,如同这古调一般,虽美妙却少有人问津。“虽” 字的转折,以及 “多” 字反衬出知音的稀少,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寂寞情怀,以及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抒发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和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语言特色与艺术手法:全诗语言含蓄,意境清雅。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的手法,如 “松风寒” 既描绘了琴声的特点,又与琴曲《风入松》相呼应,使诗意更加丰富深远。同时,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充分展现了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便遭遇了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此时期 。当时社会动荡,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变革,“燕乐” 等新声成为流行的音乐形式,而传统的七弦琴古调则逐渐被冷落。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他恃才傲物,性刚直,多忤权门,与当时的世俗风气格格不入,于是借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悲愤之情以及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简析
《听弹琴》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中通过描写听琴的感受,以古调的不受重视,隐喻自身的怀才不遇,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以及对高雅艺术和高洁品质的执着追求。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出清幽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