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王昌龄〔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阁中的年轻妻子原本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在春日里精心打扮后登上了翠绿的楼阁。忽然看见路边杨柳的青青之色,(触景生情)后悔让丈夫去从军征战、谋取功名。

注释

凝妆:盛装,精心地梳妆打扮。

翠楼:指华丽的楼阁。

陌头:路边。

觅封侯:寻求封侯,指从军建功立业。

赏析

人物心理的细腻变化:

无忧无虑的初始状态:诗的开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描绘出一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少妇形象。她在美好的春日精心打扮自己,然后登上楼阁,展现出一种闲适、愉悦的心境,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触景生情后的愁绪涌现:“忽见陌头杨柳色” 是情节的转折,少妇看到路边杨柳的新绿。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这一景象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悔教夫婿觅封侯” 直接表达了她的悔恨之情,从不知愁到突然心生悔意,诗人细腻地刻画了少妇心理的急剧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情感波动。

以景衬情的巧妙运用:诗中 “春日” 和 “杨柳色” 都是重要的景物描写。春日的美好与少妇最初的愉悦心境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而 “杨柳色” 则成为引发少妇愁绪的关键因素,以杨柳的生机盎然衬托少妇内心的孤寂和对丈夫的思念,通过景色的对比和衬托,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少妇的情感。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少妇的形象和心理变化。如 “不知愁”“忽见”“悔” 等词语,简洁地勾勒出少妇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同时也有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禄。许多男子为了在仕途上取得成就,会离开家乡去从军或者谋取官职。这种社会现象导致了大量夫妻分离的情况出现。王昌龄通过这首诗,从闺中少妇的角度,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简析

《闺怨》是王昌龄一首经典的闺情诗。通过细腻地描绘少妇的心理变化,从不知愁到深深的悔恨,展现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情感。以景衬情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简洁的语言使得诗歌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于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古代闺怨诗中的佳作。

诗文

芙蓉楼送辛渐

2025-2-2 16:09:11

诗文

春宫曲

2025-2-2 20:16:3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