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却难以确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经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寄北”。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 “一起”。
剪西窗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巧妙的构思:诗歌开篇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眼前之景,将愁绪与夜雨交织,使愁情更加深沉。而后诗人跨越现实,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场景,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为未来相聚时的谈资,增添重聚的乐,时空回环对照,构思奇巧。
真挚的情感: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蕴含着诗人对亲友(或妻子)的深深思念。从对归期的不确定,到独对巴山夜雨的孤寂,再到对未来相聚的期盼,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独特的章法:“期” 字两见,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巴山夜雨” 重出,一为客中实景,一为归后谈助,以 “何当” 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李商隐一生受牛李党争影响,仕途坎坷,漂泊流离。当时他羁旅巴蜀,远离家乡和亲友。在一个秋雨之夜,他收到了来自北方亲友(或妻子)的来信,询问归期,于是写下此诗以回复,表达自己对归期的迷茫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说法认为此诗是写给友人的,但从情感的细腻程度等方面来看,写给妻子的可能性更大。
简析
《夜雨寄北》以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人通过眼前景与想象中的未来景的对比,将当下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得委婉动人。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构思精巧、情致婉曲的特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以景衬情、时空转换等表现手法上,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