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的她正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像二月初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在春风吹拂的十里扬州路上,所有卷起珠帘的美丽女子都比不上她。
注释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身姿轻盈的样子。
十三余:指女子年龄为十三四岁。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初夏开花。其花未大开时称含胎花,南方人常用来比喻处女,后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春风十里:指扬州城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常用来代指扬州。
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华美帘子,这里指代帘子后面的女子。
赏析
精妙比喻:前两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二月初枝头的豆蔻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少女的娇美姿态、青春活力和纯真气质,新颖而贴切,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衬托手法:后两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绘了扬州城的繁华和佳丽众多,但诗人说所有卷起珠帘的女子都比不上这位少女,以扬州众多美人来衬托出这位少女的出众美丽,有众星拱月的效果,使少女的形象更加突出。
情感表达:表面上是赞美少女的美丽,实际上在赞美中蕴含着诗人对少女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同时结合创作背景,也流露出诗人即将与少女分别时的不舍之意。
语言特色:全诗语言精萃麻利,清新自然,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用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年),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奔赴长安,这组诗是他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时所作。当时的杜牧在幕僚生活中结识了这位歌妓,彼此感情深厚,在即将离别之际,杜牧写下了这首诗,一首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以引起惜别之意,另一首则重在 “惜别”。
简析
《赠别二首・其一》是一首以赞美少女美丽为主题的赠别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衬托,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位风姿绰约、美丽动人的少女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既展现了扬州的繁华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少女的喜爱与不舍之情。在艺术手法上,比喻新颖独到,衬托自然巧妙,语言明快流畅,体现了杜牧诗歌清新俊逸、风流俊爽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古代诗词中描写少女美丽和离情别绪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