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在这清平时代我有闲情逸致,实在是因为自己无能,闲暇时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安静时就像那僧人。我希望能手持旌麾到江海之畔的吴兴任职,在乐游原上再眺望一下唐太宗的昭陵。
注释
清时:清平之时,这是反话,当时社会实则矛盾重重,并非清平。
有味:有闲情逸致。
无能:作者自谦之词,实际是说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中无法施展才华。
麾:旌旗,这里指刺史的仪仗。
江海去:吴兴在长江以南,东南近海,故云去江海。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赏析
反语开篇,意味深长:首句 “清时有味是无能”,表面上是说在清平时代有闲情是因为自己无能,实际上是反话,当时的唐朝内有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等问题,根本不是清平之世,诗人以这种看似轻松的说法,抒发了自己在这种混乱局势下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愤懑。
借景抒情,心境自现:次句 “闲爱孤云静爱僧”,以爱孤云的闲适和爱僧人的清净,来表现自己的心境,孤云自在飘荡,僧人远离尘世喧嚣,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超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在现实中不得志,只能在闲静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状态。
动作表意,矛盾尽显:第三句 “欲把一麾江海去”,写自己想要手持旌麾前往吴兴,表明诗人想要离开京城,到地方上任职,以图能有所作为,展现出他积极用世的一面。
望陵寄情,含蓄深沉:末句 “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在乐游原上不望皇宫城阙,而独望昭陵,唐太宗是唐朝杰出的皇帝,他知人善任,开创了盛世。诗人望昭陵,是对盛世的追怀,对贤君的向往,也暗示了对当下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言尽而意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 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出身官宦世家,颇有政治才能,却在京城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以施展抱负。当时牛李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国家内忧外患,杜牧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在临行前登上乐游原,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
简析
这首诗以 “托事于物” 的兴体写法,将诗人的爱国之情、对盛世的追念、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前两句以看似闲适的话语,暗藏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后两句则通过 “欲把一麾” 和 “望昭陵” 的动作与景象,将诗人想出守外郡为国效力又对京城有所眷恋,对盛世的向往和对当下失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简洁,含蓄深沉,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风格,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