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虞集

虞集(1272 年 3 月 21 日 —1348 年 6 月 20 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他是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后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生平经历

幼年受教:自幼聪颖,三岁知读书。战乱中母亲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他听后便能成诵。后随父虞汲侨居临川崇仁,又以 “契家子” 身份跟随大儒吴澄学习。

入仕为官: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 年),被授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大德十一年(1307 年),除授国子助教,后因母丧离职。至大二年(1309 年)复任国子助教,至大四年(1311 年)改授国子博士。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 年),任太常博士,后迁集贤院修撰。泰定年间,多次主持礼部试,还曾随从泰定帝去上都讲解经书。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 年),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后与赵世延同任总裁官编修《经世大典》。

退隐逝世:《经世大典》修成后,虞集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允。文宗及幼君元宁宗相继去世,元惠宗即位后,他告病回归临川。元统二年(1334 年),惠宗遣使赐物召他回朝,他因病未行。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日(1348 年 6 月 20 日),虞集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

文学成就

诗歌:是 “元诗四大家” 之一,诗体裁多样,典雅精切,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自如。内容上有较强民族意识,如《挽文丞相》哀悼文天祥;也有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次韵陈溪山□履》《杞菊轩》等。更多的是赠答应酬之作。风格上五言古诗学汉乐府和陶渊明,古朴含蓄;五言律诗清新自然;七言古诗有飘逸洒脱之气;七言律诗学杜甫,韵律精深。

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颇具价值,如《陈□小传》褒扬忠义,《答刘桂隐书》赞扬不出仕的刘桂隐。还有《海樵说》《医说赐易晋》等表现其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情物理体会的文章。

词与散曲:词作仅存二十多首,以《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较著名,其中 “杏花春雨在江南” 令人神往。散曲仅存《折桂令》一首,以 “短柱格” 著称,语妙天成,前人颇为称颂。

历史影响

文学传承:作为 “元诗四大家” 和 “元儒四家” 之一,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为元代乃至明清两代文人提供了借鉴,推动了文学发展,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化贡献:参与编纂《经世大典》,全书 880 卷,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保存和传承元代文化及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影响:曾在国子学等机构任职,以师道自任,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元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评价

当世赞誉: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在文坛地位极高,深受时人敬重。

后世推崇:宋濂称 “天历以来,海内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硕、乌伤黄公晋卿及公(柳贯)四人而已”。《四库总目提要》评价他 “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大德、延祐以还,尤为极盛,而词坛宿老,要必以集为大宗”,高度肯定了他在元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元代

乔吉

2025-1-29 20:42:48

名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5-1-28 21:33: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