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山谷中,云烟缭绕,透过烟雾,那高桥仿佛飞架在云端,时隐时现。在水中突出的岩石西侧,我向渔船上的渔人询问。桃花整天随着流水不断地漂流,那通向桃花源的洞口在这清澈溪流的什么地方呢?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隐隐:隐约不分明。
飞桥:高桥,形容桥高而横跨山溪,给人一种飞架的感觉。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
意境空灵:首句 “隐隐飞桥隔野烟”,描绘出深山野谷中,云烟缭绕,高桥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如在虚空飞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幽深、神秘、朦胧的仙境氛围,奠定了全诗空灵的基调。野烟与飞桥动静相衬,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如垂挂的轻纱帏幔,“隔” 字让二者相互映衬,构成美妙的艺术整体。
情趣盎然:次句 “石矶西畔问渔船”,由远及近,将镜头拉至溪边的石矶和渔船上。一个 “问” 字,把诗人自身融入画面,使读者既能看到山水的优美,又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态。诗人站在石矶旁,望着漂流的桃花和渔船出神,恍惚间把眼前渔人当作武陵渔人,“问渔船” 逼真地表现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充满情趣。
含蓄蕴藉:后两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看到桃花随流水漂逝,不禁发问桃源洞口在清溪何处。这一问,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诗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无限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 “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 “桃花溪”,一般认为是张旭所作,创作于盛唐时期。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溪为背景,张旭受其启发,借《桃花源记》的意境创作了此诗。
简析
《桃花溪》是一首构思巧妙、情韵悠长的写景诗。诗人以简洁轻快的笔触,从远到近,由实及虚,描绘了桃花溪的幽美景色,将桥、烟、石矶、渔船、桃花、流水等意象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和情趣的画面。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渔人的询问,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在空灵自然的意境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张旭诗歌意境幽深、构思精巧的特点,是盛唐七言绝句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