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到处都弥漫着寒霜。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忧愁难眠的我。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的客船上。
注释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形容秋霜很浓,也可理解为空气极冷,给人霜气满天的感觉。
江枫:一般解释为江边枫树,也有人认为指 “江村桥” 和 “枫桥”。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愁眠:对着江枫渔火怀着忧愁而眠。也有说法认为是伴愁眠之意,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夜半钟声:当时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俗,也叫 “无常钟” 或 “分夜钟”。
赏析
意象与意境:诗中运用了众多经典意象,前两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等密集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凉的氛围。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城、寺、船、钟声等意象,又构建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意象相互交织,动静结合,如 “月落”“乌啼” 是动态,“江枫”“渔火” 是静态,共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情感表达:全诗以 “愁” 字为核心,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和声音,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面对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诗人却满怀惆怅,难以入眠,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愁绪。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月落”“江枫”“渔火” 是视觉所见,“乌啼”“钟声” 是听觉所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同时,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乌鸦的啼叫和钟声打破夜晚的宁静,更显夜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在其中。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触动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的情怀,使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简析
《枫桥夜泊》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几个典型的意象和声音,就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继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也让枫桥和寒山寺声名远扬,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具有诗意和文化底蕴的象征,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