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唐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

译文

唐军将士们发誓要横扫匈奴,奋不顾身地冲向战场,五千身穿貂皮锦衣的精锐部队,全部战死在塞外的胡地烟尘之中。真可怜啊,那无定河边堆积如山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少妇们梦里思念着的亲人。

注释

匈奴:秦汉时代雄踞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秦前亦称鬼方、猃狁、山戎等,这里泛指唐代侵扰北方边地的少数民族。

貂锦:貂裘锦衣的简称,汉代羽林军(皇帝禁军)的装束,这里泛指装备优良的精锐部队。

无定河: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流经陕西榆林、米脂诸县,至清涧县入黄河,因急流挟沙,深浅无定,故名。

春闺:春日的闺阁,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赏析

主题思想:全诗一方面赞扬了戍边战士奋勇杀敌、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在家中苦苦相思并期待戍边战士回家的妻子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沉痛控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表现手法:前两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誓扫”“不顾” 体现出唐军将士的忠勇敢战与献身精神,“五千” 则突出了伤亡之惨重。后两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笔锋一转,将 “无定河边骨” 与 “春闺梦里人” 相对比,一边是残酷的现实,一边是美好的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形成强烈的反差和震撼,具有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情感表达:“可怜”“犹是” 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凝聚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不直接写战争的悲惨和家人的悲伤,而是通过闺中少妇不知丈夫已死,仍在梦中相见的情景,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陈陶游学长安之时。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事式微,战争频仍,边境不断遭受少数民族侵犯和骚扰。陈陶所处时代,战乱之惨酷频仍已臻极致,诗人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有感而作此诗。

简析

《陇西行四首・其二》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通过对战士和思妇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歌前两句的慷慨悲壮与后两句的凄凉哀怨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使读者在感受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同时,也为那些无辜的牺牲者和他们的家人感到痛心和惋惜,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诗文

枫桥夜泊

2025-2-4 17:56:27

诗文

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2025-2-4 18:22: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