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佚名〔唐代〕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等 一作:早)

译文

寒食节即将来临,春雨绵绵,春草长得很茂盛;春风吹拂着麦苗,堤岸上杨柳依依。同样都是有家之人,我却不能回家,杜鹃啊,请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啼叫了。

注释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后相沿成俗。

著:吹入。

等是:同样是。

杜鹃:鸟名,即子规,它的叫声像是 “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思乡之情。

赏析

情景交融:前两句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描绘了一幅寒食节前夕的春日景象,春雨、青草、麦苗、杨柳等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在游子眼中,这些美景反而增添了他的思乡之愁,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哀愁。

直抒胸臆:后两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直接抒发了诗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和痛苦。杜鹃的啼叫本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此时听来更是倍感心酸,所以恳请杜鹃不要再啼叫,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节奏独特:诗的节奏较为独特,首两句节拍为 “一、三、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律感,在绝句中较为少见。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出行和流动较为频繁,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客居他乡。在寒食节这样一个与家人团聚、祭祖扫墓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游子们更容易产生思乡之情,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不能归家的愁苦。

简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写寒食节前夕的自然景象和杜鹃啼叫,巧妙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景相生,浑然一体。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尤其是 “杜鹃休向耳边啼” 一句,将诗人的思乡之愁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首经典的思乡之作。

诗文

陇西行四首·其二

2025-2-4 18:06:07

诗文

回乡偶书·其一

2025-2-4 18:32: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