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 “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 “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现一些教材版本读 “shuāi”。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 “却问”,一本作 “借问”。
赏析
对比手法:“少小离家” 与 “老大回”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漫长和人生的变化无常,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乡音无改” 与 “鬓毛衰” 对照,强调了诗人虽乡音未变,但容颜已老,岁月在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人生的沧桑感。
视角独特:后两句从儿童的视角展开,以儿童的 “笑问” 来衬托诗人的陌生感。在儿童眼中,诗人是一个陌生的 “客”,这一问,让诗人意识到自己在故乡已成为了 “外人”,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又有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惆怅。
语言质朴: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刻意的雕琢,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回乡时的情景和心境,以平淡的话语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 744 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主要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简析
《回乡偶书・其一》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通过描写自己年少离家、年老回乡的经历,以及与家乡儿童的偶然相遇,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叙事,直接点明离家与回乡的时间跨度以及自己的变化,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后两句通过儿童的笑问,将这种感慨推向了高潮,在有问无答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为人传诵,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