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如今已长满了野草,野花也在寂寞地开放。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破败。当年王导、谢安两大家族豪宅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注释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乌衣巷:金陵(今江苏南京)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因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称乌衣巷。

王谢:指东晋时的王导、谢安,二人皆为晋相,他们所在的家族是世家大族,贤才众多,都居住在乌衣巷,冠盖簪缨,是六朝的豪门巨室。

旧时:指晋代。

寻常:平常、普通。

赏析

意境营造:诗的前两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描绘出朱雀桥边野草繁茂、野花盛开,乌衣巷口在夕阳残照下的荒凉景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怀古伤今的基调。

对比手法:昔日的朱雀桥车水马龙,乌衣巷中王谢大族权势显赫、门庭若市,如今却野草丛生、残阳斜照,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世的沧桑。

借物抒情:后两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借燕子这一意象,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它们在王谢大族的堂前筑巢,如今却飞进了普通百姓家,暗示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荣华富贵难以长久、朝代兴衰更迭的感慨。

含蓄蕴藉:全诗没有直接发议论,而是通过对野草、夕阳、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将深沉的感慨蕴含其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具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公元 826 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当时的刘禹锡对金陵这座六朝古都一直心怀憧憬,在友人给他看了五首咏金陵古迹诗后,他乘兴和了五首,借凭吊金陵古迹,抒发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

简析

《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名篇之一,诗歌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乌衣巷的今昔变化。诗人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和燕子这一独特意象的运用,巧妙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诗歌语言浅显易懂,但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无情。

诗文

春怨

2025-2-4 18:57:09

诗文

和乐天春词

2025-2-4 21:27: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