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
春城:指春天里的长安城。
御柳:宫苑里的杨柳。
汉宫:实指唐宫。这里借汉喻唐。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指当权的外戚或宦官,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描写精妙:前两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 一词将春天的自然节候与长安的人间都邑相结合,呈现美好景观。“无处不飞花” 以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描绘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飞” 字不仅表现出春天的生机,还暗写了风,用词精妙。“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入御苑,苑中垂柳随风飘动,以柳之斜间接感知风的存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
对比讽刺:后两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然而皇宫和权贵大臣却可以破例点蜡烛,“传” 与 “散” 生动地描绘出夜晚走马传烛图,将皇宫、五侯家的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的特权阶层和腐败的政治现象。
结构严谨:全诗仅四句,但思绪绵密,结构严谨。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多重转折使全诗在简短篇幅中跌宕起伏。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一是标志寒食节结束可生火,二是让臣子向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极为愤慨,韩翃的《寒食》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对当时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讽刺。
简析
《寒食》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时长安城的景象,前两句描绘白昼的春城飞花、御柳飘拂,展现出浓郁的春日氛围,后两句通过日暮传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描写,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和特权阶层的腐败。诗歌不直接议论,而是借景抒情,选取典型题材,引用贴切典故,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讽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