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接 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太乙高峰与天相接,山势连绵好像与海相连。在山中行走,回头看白云聚合在一起,走进青色的雾霭中却又看不见了。以中峰为界,两边就属于不同的分野,各个山谷中的天气也阴晴不同。想要找个人家投宿,于是隔着河水询问对岸的樵夫。
注释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青霭:山中的岚气。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空间之美:首联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运用夸张手法,从宏观角度勾勒出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广袤无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磅礴景象。颔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则从近景和自身的游历体验着笔,描绘了登山过程中云雾的奇妙变化,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颈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站在中峰之上,俯瞰终南山南北,进一步从空间上表现出终南山的辽阔,各个山谷的阴晴变化,尽显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意境之妙:诗歌通过对终南山的山水、云雾、阴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高远的意境。山中的白云、青霭,时聚时散,时有时无,让整个终南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一结尾,更增添了一种悠然闲适、远离尘嚣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山水中自在寻宿的画面。
以少总多:王维以短短四十个字,就为偌大的终南山传神写照,体现了 “以少总多”“意余于象” 的艺术手法。诗中没有对终南山的景物进行一一罗列,而是选取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征,如山峰、白云、青霭、山谷等,让读者通过这些有限的描写,去想象终南山的全貌和丰富的内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此诗当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王维长期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隐居终南山时,他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终南山的壮美景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简析
《终南山》是王维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他 “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诗歌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既有宏观的整体勾勒,又有细腻的局部描写,将终南山的高峻、广袤、幽深等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意境清新自然、空灵悠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终南山的独特魅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在隐居期间的心境,他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自在,以山水之美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