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杜甫〔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之时,您的功绩最为卓著,创立八阵图更是让您声名远扬。任凭江水如何冲击,八阵图的石头依然屹立不动,留下了刘备贸然吞吴而导致失败的千古遗恨。

注释

八阵图: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是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的阵法。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石不转:意思是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依然不会被冲走或移动。
失吞吴:指刘备吞吴的决策失误。

赏析

高度概括,赞颂功绩:诗的前两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从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到创制闻名于世的八阵图,诗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展现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借物抒情,感慨遗恨:后两句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人将目光聚焦在八阵图的遗迹上,通过描写江水冲击下石头依然不动的神奇景象,象征着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和其功绩的永恒。而 “遗恨失吞吴” 则直接点明了刘备吞吴这一决策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

对仗工整,结构严谨:整首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功盖” 对 “名成”,“三分国” 对 “八阵图”,“江流” 对 “遗恨”,“石不转” 对 “失吞吴”,使诗歌在音韵上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结构上,前两句先总述诸葛亮的功绩,后两句再具体围绕八阵图的遗迹抒发感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议论入诗,抒情自然:本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议论并不空洞,而是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通过对诸葛亮功绩和遗恨的议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他的崇敬、惋惜等情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的八阵图。杜甫向来景仰诸葛亮,在游览古迹时,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来凭吊和赞颂诸葛亮。

简析

《八阵图》是杜甫的一首经典怀古诗。从内容上看,它通过对诸葛亮功绩和八阵图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惋惜之情。从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仗、象征、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上,反映了杜甫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同时也让读者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