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把黄莺儿赶走,不要让它在树枝上啼叫。它啼叫的时候会惊醒我的美梦,使我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见。
注释
打起:赶走。
莫教:不要让。
妾:古代女子的自称。
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西部。这里是诗中女子的丈夫戍边之地。
赏析
语言简洁直白:全诗语言简洁直白,通俗易懂。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如 “打起”“莫教”“惊妾梦” 等,就将女子的动作、心理和愿望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让人能够迅速理解诗中女子的情绪和意图。
心理描写细腻:诗中对女子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 “打起黄莺儿” 的行为动作,到 “莫教枝上啼” 的内心诉求,再到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的原因解释,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女子复杂的心理状态。她对黄莺的嗔怒,实际上是源于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梦中相见机会被破坏的懊恼,将思妇的哀怨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女子驱赶黄莺这一小小的生活场景,反映出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征夫思妇问题。在战争背景下,夫妻分离是常见的现象,女子只能将思念寄托在梦中与丈夫相见,而黄莺的啼叫打破了这一微弱的希望,使读者能够从这个小事件中感受到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的悲哀。
结构紧凑合理:诗歌结构紧凑合理。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前一句是后一句的铺垫,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和深化。从驱赶黄莺的行为,引出不让黄莺啼叫的原因,再揭示出女子想要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见的愿望,环环相扣,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情感表达更加集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的边塞战争有关。唐朝时期,边境战争频繁,大量的士兵被派往边疆戍守。许多家庭因此夫妻分离,妻子在家中思念远方的丈夫。诗人金昌绪通过这首诗,以一位思妇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念和哀怨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简析
《春怨》是一首短小精悍却情感深刻的唐诗。从艺术角度看,它凭借简洁直白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小见大的手法和紧凑合理的结构,生动地展现了思妇的哀怨情绪。从创作背景和主题角度分析,它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分离,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把握,为古代闺怨诗增添了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