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15 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
科举挫折与入仕:约开元八年(720 年),落第返乡。约开元十四年前后,再次赴京考试,进士及第,授宜寿尉、左拾遗。
官场生涯:约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与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受储光羲辞官归隐影响,弃官南返,在江淮一带游历。天宝初,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约天宝十一年任左拾遗,后为著作郎。
晚年归隐:“安史之乱” 爆发后,再度归隐,游于江淮一带,后不知所终。
文学成就
作品题材:诗作内容可分为山水诗、寺庙诗、送别赠答诗。如《春泛若耶溪》是山水诗的佳作,《题栖霞寺》《宿龙兴寺》等属于寺庙诗,还有《送崔员外黔中监选》等送别诗。
艺术风格:诗风清新典雅,恬淡适然,带有浓重的隐逸色彩,善于运用 “花” 等意象。诗歌语言结构严谨,章句挺拔不凡,色彩鲜明,能以简练而意象丰富的语言勾勒出美妙图景。如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把夜景描绘得灵动而美妙。
体裁擅长:擅长五言古诗,其五言古体诗节奏舒缓,韵律和谐,在遣词造句上颇为讲究,又不失自然之态。
历史影响
丰富山水诗派: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派。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大量自然景观与寺庙等清幽之地,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意境。
影响后世创作: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诗歌创作在表现自然之美、隐逸之趣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与李颀、王维等众多著名诗人交往密切,王维等对其为人和诗作都颇为认可,从王维的赠诗中可见对他的赞赏与理解。
后世评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綦毋潜的诗 “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善写方外之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他与初唐、盛唐的诸多诗人同列,肯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