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洒落在屋瓦上,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仿佛要从天上飘然而下。(观灯的女子)衣裳淡雅,身姿苗条,如同楚地美女。大街小巷箫鼓喧天,人影攒动,满路都飘散着脂粉的香气。
不由得想起京城元宵夜解除宵禁的热闹情景。千家万户灯火辉煌,亮如白昼,人们嬉笑玩乐。装饰精美的马车上,女子不时抛下罗帕。相遇的地方,马蹄扬起的尘土中,也满是浪漫的气息。今年的时光和从前一样,只是我的旧日情怀已经渐渐消逝。时光流逝,我乘车匆匆归来,任凭人们继续歌舞狂欢。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韵 。
焰蜡:燃着的蜡烛,也作 “绛蜡”。
浥(yì):湿润,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以桂代月 。
素娥:月中神女嫦娥,因月色白,亦称素娥。
楚女纤腰:楚地女子以腰细为美,这里形容女子身姿苗条。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正月十五夜解除禁令,市民可通宵欢乐,称作 “放夜”。
千门:指皇宫,也泛指千家万户。
钿(diàn)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代车子。
赏析
上片:开篇 “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从元宵夜的灯火写起,风烛摇曳,花灯湿润,街市上灯光相互辉映,短短几句就勾勒出热闹繁华的场景。“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将视角从人间转到天上,月光洒在屋瓦上,薄云散去,仿佛嫦娥即将下凡,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又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氛围。“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描绘观灯女子的形象,淡雅的衣裳、纤细的腰身,展现出女子的婉约之美。“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通过听觉、视觉和嗅觉,全方位地描写出元宵夜的喧闹和繁华,箫鼓喧天,人影交错,香气弥漫,让人如临其境。
下片:“因念都城放夜”,一个 “念” 字,将思绪从眼前之景拉回到昔日京城的上元夜,开启对过去的回忆。“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生动地描绘出京城上元夜的热闹场景,灯火辉煌,人们嬉笑游乐,香车宝马,还有那浪漫的邂逅,充满了生活气息。“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回到现实,感慨时光依旧,而自己的心境却已不同,旧日的情怀渐渐衰退,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和失落感。“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随着时间推移,作者选择早早乘车离开,任由他人继续歌舞,进一步表现出自己与热闹氛围的疏离,以及内心的孤寂。
整体:全词结构严谨,上片实写眼前的元宵夜景,下片虚写京城昔日的上元盛景,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语言精美,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 “耿耿素娥欲下”,将月亮比作嫦娥,形象生动;“满路飘香麝”,通过嗅觉描写,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含蓄委婉,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哀愁,而是通过对场景的描写和今昔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不同说法。清人周济认为是 “在荆南作”,近人陈思则认为是周知明州时所作。但可以确定的是,此词是作者在地方为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从词中 “旧情衰谢” 等语句推测,应是周邦彦后期作品,当时他可能历经仕途坎坷,心境发生变化,故而在词中流露出对过去繁华生活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感慨。
简析
《解语花・上元》是周邦彦的经典词作之一。在内容上,以元宵节为背景,将眼前的实景与对京城往昔的回忆相结合,不仅描绘出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在艺术手法上,一是善于营造意境,通过对灯火、月色、人物等的描写,营造出繁华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二是对比鲜明,今昔对比突出了情感的变化;三是语言凝练,用词典雅,如 “桂华流瓦”“暗尘随马” 等词句,富有表现力。全词体现了周邦彦高超的作词技巧,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研究周邦彦词风以及北宋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