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始祖高全十世孙,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八十六岁。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升国子监祭酒,后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珩工诗,体近元、白,生平所著,不下万篇。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霎阁诗》十六卷,为赵执信所编;拾遗三卷,为宋弼所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生平经历
科举入仕:高珩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与兄弟同榜考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 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明亡后,入清被授予同等官职。在清朝,他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
晚年生活:康熙九年(1670 年),高珩奉命前往南岳衡山祭祀,借机考察风土人情,寻幽探胜。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去世,享年 86 岁。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高珩工诗,体近元稹、白居易,生平所著不下万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其诗风格平易浅俗,淡泊幽远,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如《春日杂咏》等诗作,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著作丰富: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云阁诗》十六卷(为赵执信所编)、拾遗三卷(为宋弼所辑),还有《文集》十五卷,词集《栖云阁诗馀》,散曲《醒梦戏曲》等。他还对文学、史学、哲学等有独到见解,对道教、佛教亦有研究,编著了《救荒略》《劝孝汇编》《劝善等说》《戒杀广义》《放生汇编》等,还对《金刚经》作了注释。
文学鉴赏:高珩对于用通俗口语进行写作特别关注,将其与 “晋字唐诗宋词元曲” 并提,认为 “并有千秋”,并非常赞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用口语写作与通俗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鉴赏力和前瞻性。他为《聊斋志异》作序,肯定了其价值,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作为 “洪武诗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高珩的诗歌创作和文学理念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清初诗坛增添了清新自然的风格,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他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和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如对《聊斋志异》的宣扬,提高了这部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传承与交流:高珩一生交往广泛,其诗文集涉及当时很多官员、诗人以及释道等重要人物,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以及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同时代的文坛宗师王渔洋称他 “作诗出口,如麻姑掷米,粒粒皆成丹砂”,高度评价了他的诗歌才华。唐梦贲称他 “理学训世之书,虽先生未之过”,肯定了他在理学方面的造诣。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认为高珩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文人,他的作品不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一定的价值,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在清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其对《聊斋志异》的支持和宣扬,也被视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体现了他的文学眼光和对优秀作品的扶持。此外,他在地方上致力于风俗教化、振兴教育等事务,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