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二》
译文
绵绵春雨,伴着轻微的雷声,飘洒了一夜,到清晨却已停息;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把柔和的光辉,投射在房顶层层琉璃瓦上,苍翠欲滴。
注释
丝:喻雨。
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参差:指瓦片的层叠。
赏析
精妙的意象与用词:“一夕轻雷落万丝”,“轻雷” 描绘出春雷的轻柔,“万丝” 则将春雨比作千万条丝线,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柔和,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听到了那隐隐的雷声,看到了如丝般的细雨纷纷扬扬飘落。“霁光浮瓦碧参差”,“霁光” 点明雨后初晴的阳光,“浮” 字生动地表现出阳光在瓦上跳跃、闪耀的样子,“碧参差” 描绘出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苍翠、错落有致的景象,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庭院的华丽与清新。
整体意境营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画面。前一句写夜间的春雨,为后一句的晴日美景做铺垫。雨后的清晨,阳光明媚,碧瓦晶莹,庭院在春雨的洗礼后显得格外清新、秀丽,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表现手法运用: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 “丝”,形象贴切;“一夕轻雷” 对 “霁光浮瓦”,“落万丝” 对 “碧参差”,对仗工整,使诗句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衬托出庭院的宁静与优美。
情感表达:虽然这两句诗主要是写景,但在景物描写中也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捕捉到了春雨和雨后初晴的典型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