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注释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 “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赏析
细腻的景物描写:这两句诗是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绘。“蒌蒿满地” 描绘出蒌蒿生长繁茂、遍地都是的景象,展现出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画面;“芦芽短” 则准确地写出了芦苇初生时的形态,鲜嫩的芦芽刚刚冒出地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对蒌蒿和芦芽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初春植物的描写,苏轼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富有江南特色的早春图。
巧妙的联想与暗示:“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引发的联想。河豚在春季逆流而上产卵,与前面描绘的蒌蒿、芦芽等景物一样,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诗人将河豚欲上的情景与眼前的春色联系起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和生命的气息。这种联想巧妙地将视觉与想象中的情景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到春天美景的同时,也能联想到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蕴含生活情趣与哲理: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蕴含着苏轼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诗人通过对初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也暗示了万物生长、顺应时节的自然规律,蕴含着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将自然景物与生活情趣、哲理相融合的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韵味,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对生活和自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