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生平经历
少年时期: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都身居高位且精通书画诗文。受家庭熏陶,他自幼聪明勤学,五岁能写大字,九岁能作诗,年少时就结识了许多才俊,如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
青年时期:成化十四年(1478 年)娶李应祯之女为妻,次年入学为生员。从成化十六年(1480 年)开始参加乡试,踏上求取功名之路,但青年时期在功名仕途上并无成就,不过在诗文书法上崭露头角,与友人都穆以古文辞闻名吴中,吸引了文徵明、唐寅、张灵等追随,共倡 “古文辞”。
中年时期:弘治五年(1492 年),三十三岁的祝允明考中举人,但此后从弘治六年(1493 年)到正德九年(1514 年)的二十一年间,他进京参加会试 7 次却屡试不第。这使得他的思想发生转变,内心冲突加剧,开始游戏人生,与酒色为伴,书法作品也由早期的正书、行草转向草书居多,艺术创作渐趋成熟。
晚年时期:正德九年(1514 年),五十五岁的祝允明通过铨选得人推荐,出任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在任期间破除迷信、改善民风、评定贼乱、兴修水利,政绩显著,但因修史书耽误催收租税被停发俸禄。嘉靖元年(1522 年),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不满一年称病归乡,过起隐居生活。嘉靖五年(1526 年),在病中逝世。
文学成就
祝允明擅长古文辞,文学作品丰富,包括诗、赋、散文、小说等。其文章成就虽不算高,但诗歌较有特色。他的诗歌含茹六朝,以晚唐为宗,辞藻艳丽又不失清新风格。例如 “拂匣看长剑,悲歌泪满缨”,既有华丽的辞藻,又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他主张师习古人,创作传统诗文,强调诗和文的不同,对振兴传统文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影响
在文学方面,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 “吴中四才子”,引领了吴门地区的文学风气,对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法领域,他是苏州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多种书体,尤其是草书成就颇高,被尊为 “明代草书第一人”,其书法风格对后世书家如文徵明、王宠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吴门书派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评价
祝允明以其才华和个性在当时及后世都备受关注和赞誉。当时人称赞他 “文章高简,有秦汉风”,肯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复古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在书法上,后世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的草书 “纵横散乱,而纪理秩然”,既有着豪放不羁的气势,又不失内在的法度和秩序。他与唐寅、文徵明等交往密切,共同代表了吴门文化的兴盛,被视为明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